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上月底走访了东北、四川和江浙三省,向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户实地调查粮食、生猪和劳动力供求情况及价格走势。
哈继铭称,即使刨除短期内灾害和春节因素,实地调研亦显示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今年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上涨,猪肉价格将高位运行,且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因此我们维持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保持高位,CPI涨幅达到5%~5.5%的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发改委昨天宣布,2008年,在稻谷、小麦主产区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每百斤价格提高一至五元不等。市场认为,这在增加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供给产生了正面作用的同时,在客观上也部分增加了粮食涨价的压力。
发改委的通知指出,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由70元提高到75元;中晚籼稻由72元提高到76元;粳稻由75元提高到79元;白小麦由72元提高到75元;红小麦由69元提高到70元;混合麦由69元提高到70元。发改委称,此举是引导农民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发展,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调控预期
数据凶猛 三季前或加息2-4次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认为,今后两个月的通胀数据很可能证明,继续收紧货币政策是完全必要的。原因在于,当通胀创下新高时,央行无法承受“无所作为”的政治风险。也就是说,不断恶化的实际负利率可能引发银行挤兑和恐慌性购买行为;即使这种风险尚小,央行也不可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