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新媒体:您认为现在的商业环境是不是更利于合作?还是说商业环境在恶化?
孔健岷:合作也分很多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有些公司突然拿了一块地,因为投资金额大,一家持有发展可能会比较吃力,所以想找我们合作,双方各一半权益。如果两家不行就三家,像津南新城项目就是四家合作,那个项目地价80亿,平均下来20亿,可以摊薄风险。
第二种方式,有发展商觉得我们在产品控制力和成本控制力方面比较强,愿意找我们操盘。
第三种方式,如果是个没有品牌的发展商,资金方面很紧,这类发展商宁愿找一些好的发展商合作,他坐在那里分钱就可以了。他自己做可能做得不好亏掉,管理各方面控制不好也会亏损,要是找我合作,可以坐在那里分成。
无非就是这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我也不是都喜欢,因为有些合作是合并不了报表的。所以,在合并报表方面我们希望是第三类,一些没品牌的开发商找我们,那么我们要求占大股来操盘。如果是同行,大家都差不多,就50%对50%,合作模式不同。
我对合作是开放的心态,但要求我的企业多少必须要自己控股,比如说最近拿的地块都是100%控股,除了北京和上海。
还有一些发展商找我们代建,我马上回绝,我很抗拒代建,因为我要利用好人才,而且做了代建会影响整个资源体系。我希望产品品质出来能够控制,代建这个东西我们绝对不会考虑。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日常在办公室看报表的时间多还是喜欢下工地?
孔健岷:我通常利用星期五和周末带我的管培生下工地,我每年都带几个管培生,我们每个管理层都要带。我的培养原则是不希望把他们放到下面去,很多大学生放到下面去有时候不好,因为大学生可以接触的平台和视野会不同。
第二,做得不好给师傅压的时候要有申诉渠道。我和管理层带的管培生,就算把他们放下去,有什么大家也可以沟通,通常带三年左右已经成为副总级别。
观点地产新媒体:三年带出来会把他们放到什么位置上?
孔健岷:放到区域和城市里面去。我去年带的一个现在已经是区域助理总经理了,因为他的平台不同,除了公司很机密的财务会议、人力资源会议不能参加之外,所有的业务会议他都可以参与,不用问我同意不同意,自己进来就可以。
他是在旁听,但站得高看得远,因为这牵扯到管理,牵扯到项目的定位,包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包括收购合并等。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需要您很信任他们,不担心他们外泄会议内容之类吗?
孔健岷:如果不相信他就不会理他了。人是交心的,给他一个心,他也会交心给你。如果什么都不相信他,他怎么会把心交给你?
观点地产新媒体:这样管培生的流失率大吗?
孔健岷:我带的不大,基本上没有。
城镇化
观点地产新媒体:城镇化和房地产关联很大,您怎么看城镇化?
孔健岷:城市化进程肯定是必然的,因为经济各方面上来以后,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就必须要城市化。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会越来越快,这是必然的。
现在的观点认为一些城市的城市化进程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我个人觉得这不是十年的问题,而是二十年的问题。不可能十年能够城市化到很大程度,而且有些城市不是说一定要推到城市中心里面,因为市政、交通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现在政府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人口密度加大,开发量增加,市政和所有配套都跟不上了。
所以我觉得一些城市做得很好,在当地做了转化,形成了一些城市副中心,解决市中心的压力。以前的观点认为城市化就是超大城市,我觉得这是不合理的。
现在很多的未来城、科技城、卫星城这些城市副中心,其实做来做去也就是这样,但是这个需要市政投入很大,因为当地的经济要辐射地价,产业结构能够扶持投入的这笔钱,要不然哪有这么多钱投入,所以不是十年能够解决的问题。
观点地产新媒体:如果是二十年,以后房地产企业的机会是不是越来越多?
孔健岷:从长远来看,我还是看好房地产。但是,中期有一些政策的调整,这方面我希望平稳一点。
观点地产新媒体:合景受不受影响?
孔健岷:希望楼价不要过度波动,好的时候也不要太猛,波动大了政府相应的政策就出来了,还是平稳增长比较好。现在发展商都很成熟、很理性,而且风险控制越来越完善,经过两次金融危机,没有倒下的发展商很成熟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如果政策越来越平稳,未来中小开发商的机会是不是越来越小?
孔健岷:我觉得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很奇怪,比如说广州小发展商进入的门槛就很高。现在二三线城市在规划、拿地等各方面还有不明朗的因素,所以小发展商的生存还是有空间的。
观点地产新媒体:合景短期会不会到三线城市?
孔健岷:三线城市不去,我们的重点在一线城市,至少是省会城市。我们现在的发展是这样,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结合在一起。
观点地产新媒体:成都合景推了很多项目,成都之前又在地震,不担心吗?
孔健岷:成都是西南的一个窗口,城市的规划、人文各方面还是很适合做生意,但是我觉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土地供应太大。
我很喜欢成都的干干净净,吃的东西好,晚上也可以去逛逛,气氛很好,政府又会包装。我觉得最聪明的是成都政府,一个CBD出来后,过一段时间又推出一个新的CBD,不断包装,而且包装得非常好,政府招商力度很强,是一把手(市委书记)直接出来招商,说得也很坦诚。
这是愿意不愿意进去做的问题,进去做了以后会发现成都什么东西都让人喜欢,政府会热情招呼,报建也帮忙协调,各方面都很好,美中不足就是土地供应量太多。
产业模式
观点地产新媒体:合景现在酒店做得非常多,但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在2012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讲到,酒店是一个糟糕透了的生意,您怎么看这个生意?
孔健岷:酒店这门生意从报表来看不会有些很大的惊喜,但是酒店对应的物业会升值。我们为什么要做酒店?因为酒店是一个很稳定的生意,不要小看酒店,酒店物业的升值很厉害,现在我们酒店的评估价值接近60亿。需要融资的时候,通过评估能够拿回二、三十亿,融资的成本也不高,因为可以拿到长期贷款,而经营性贷款是十年期的。
第二,如果不盖这个酒店,盖成住宅卖掉,卖掉之后只是当年赚钱,但是物业没有变多,企业抗风险能力就弱了。酒店和商场为什么要卖?不卖的话抗风险能力强了,未来有很稳定收入的同时,资金紧张可以抵押出去给一些金融机构贷款,这是最大的好处。
第三,外地的人过来参观,总要拿一些东西给人家看,要有代表性的东西。不要说带去小区,说这些住宅都是我的,但其实都卖完了。像香港很多发展商,他们说"中环这里哪里是我的",这带来的额外品牌影响力很重要。
所以,一个企业的报表好看,销售必须要保证,但是持有型物业也要不断增长。
观点地产新媒体:物业持有比重将来希望占到多少?
孔健岷:占20%就够了,每两年多一个持有型物业就行,无论商场还是酒店。不需要每年增长很多,因为这对现金流会有影响,始终还是以销售为主,在销售的同时持有一部分物业。
我们的商业也有一些是卖的,比如苏州有一些商业是卖掉的,在地铁上盖的商场才持有,地段好的优质项目才持有,那些是可以生蛋的。比如买房子,原来买了五套房子,肯定是把十年前买的二手房如果有钱赚就卖掉,再持有一些地段好、能够升值、质量又好的物业。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现在酒店、商业、住宅互相分担风险,如果一旦经济下行,住宅可以加大销售?
孔健岷:主要以销售住宅为主,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些产业园区,巢湖在做、苏州在做、杭州准备做。
产业园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销售,一种是出租,扶持一些中小企业。其实,做这些产业园区对房地产业务结构上有帮助,我们做得很成功,最近在广州准备做一个。
观点地产新媒体:做产业园区政府会有很大的支持吗?
孔健岷:肯定有一点,帮政府做产业园区肯定会给政策上的扶持,因为帮政府招来了很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