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贷款并未进入实体企业
2008年,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计为人民币1.5万亿元。而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全世界最猛的经济刺激政策,大规模增加信贷投放,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幅增加,所获得的贷款等融资大幅增加。随之,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也大幅增加。
国务院“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2009年、2010年这两年,银行业共计发放信贷或超过人民币20万亿元(含表外部分)。事实上,这些大规模投放的信贷资金中,大量贷款并没有进入实体企业,而是巨资纷纷投入到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铁公基”项目,或进入房地产领域,或流入地方融资平台。
2011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报告的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是人民币10万7千亿元。有人认为,国家审计署的数据没有将某些类型的地方政府债务统计在内,实际总数可能还会更高。
据悉,政府目前正清理可能违约的2-3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7%)地方政府债务,大体相当于人民币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规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由政府和国有银行为不良贷款承担责任。
央行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正有序推进。
而且,实际上,所流入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其中有不少又投入到了高速公路、城市建设、土地开发以及直接的房地产领域中。
巨额贷款或无法按期偿还
近几年,迅猛扩张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以土地开发为主要目的之一的城市建设项目,涉及的资金巨大。而一些项目的收益难有保障,或投资回报期过长,其所涉及的信贷资金,难以及时还本付息。部分贷款,正越来越有转化为银行坏账的可能,形成了银行系统风险一大隐患。
不久前,暴出了云南高速公路建设融资平台近千亿贷款“违约”的消息。今年4月间,因资金链告急,注册资本只有50亿元、却在建行、国开行、工行等十几家银行贷款余额近千亿元、另有几十亿元的融资租赁的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债权银行发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意味着不能按期还本付息。
接着,又有报道称,上海市政府辖下一家从事地产及公路建设的城市投资公司,无法偿还银行流动贷款,要求银行拉长还款期,以及把该笔款项转换成以资产抵押的固定贷款,即变相拖债。
至今,城投债务风波还在持续蔓延。市场舆论认为,未来两年,即将进入地方融资平台还贷及违约的高峰期。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速发展、占有巨额银行贷款资源的铁路尤其高铁建设,也露出了可能出现巨额信贷债务难以偿还的风险端倪。铁道部负债有数万亿之巨,正在面临史无前例的双重信任危机。
在7月27日召开的银监会2011年年中工作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谈到铁路贷款时表示,即便每年可以还60亿左右的利息,那何年何月才能还得了一万多亿的本金。尤其是,到2012年,铁道部贷款本息会达2万亿,而到“十二五”末,贷款本息更是有可能达到4万亿之巨,如此之下,还本付息几乎是个遥不可及的事。因此,刘明康表示非常担心铁道部贷款难还的风险,要给银行拉响警报,要求下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处理好铁路系统贷款和公路建设贷款问题。
或可以说,2008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启动的“4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2010年大规模投放信贷,所涉及的一些资金所集中的行业领域的项目投资,或所吸收的巨额贷款,正潜伏着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危机。一些信贷过于集中的行业领域,可能会因多项目贷款或巨额贷款无法按期偿还而出现行业性信贷债务违约。本文作者陈真诚认为,这些,无法不引以为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