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
蔡鸿岩:王石,得了便宜还卖乖!
不夸张地说,得益于8·31土地政策转向,王石带领他的万科给股东带来了不菲收益,但同时万科也将中国的房价带上的珠穆朗玛峰的高位。
在万科和王石本人几年之来都名利双收的背景下,王石竟然还高调站出来高叫万科不囤地、不捂盘,并声称“中国房地产现在的问题不在垄断,而在集中度不够”。这让向来对他老人家和万科抱有崇敬之心的我,不得不有所转向对其另眼相看。联想到最近一时期和许多媒体同仁探讨地产当前形势时,大家一致认为万科现在越来越加膨胀,确实这个地产“带头大哥”的所作所为应该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地产媒体加以关注。
我本人至今深信万科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还不只是地产企业)。但最近几年政策带来的行业巨变,这个企业给予公众的印象却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万科正在一步步地由一个拥有沉稳企业文化、阳光的、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转为跋扈、霸道和唯利是图。
让我们看看王石对着众多媒体所讲的“不囤地、不捂盘”的言辞和万科的实际行动是否相符。
在老王此言之前不到十天,北京万科以天价拿到西大望路“地王”,北京万科东帝因捂盘惜售,两个月前刚被媒体曝光;万科8·31之后成为当之无愧的土地“大鳄”,到处疯狂抢地,甚至险些将东莞抢地事件酿成丑闻。
王石否认开发商暴利。那倒要问一问深圳十七英里的暴利到底有几倍、几十倍?!王石和郁亮虽然在该楼盘起价是两万还是三万上存有分歧,但其本质上都是在拨拉着如何挣这部分“有钱人”更多钱的算盘。万科昔日多在城市郊区开发中低价位的住房,是因为协议拿地时期上市企业在拿地方面不具优势,不得已而为之。在王石日益渴望的8.31终于到来之后,万科终于露出了他的真实面目。一个海螺行动只是一张遮掩暴利扩张遮羞布,到现在为止,“秀”的味道远远大于实际的付出,实际我们看到的却是全国各地由万科夺去的一个个地王,和一个个天价的楼盘。
说万科跋扈、霸道,也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其实早年深圳万科金色家园事件即已暴露王石对于客户的敌对心态;十七英里事件中对于媒体的武断和对于客户的凶蛮则更是表露无遗;今年八月份东莞拍地事件,焦点网只是发了对其质疑的贴子,万科竟然上上下下动用了倾国之力,最终逼迫焦点网将贴子撤下。试想,如果不是心虚,如果不是心中有鬼,以从来都是阳光做事的万科来说,其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兴师动众。
凡事难,难在善始善终。一个优秀的企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应该善待社会,诚实始终。当前的中国房地产是大投机家、资本大鳄投机的天堂,但对于一个领衔的真正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来说,在利益机会获取的同时,更应该多些对行业的正确引领,多些积极的观点建树。这对于企业的持久发展或许才是真正得法的教义。
■ 论战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囤积土地发展商胆子越来越大
在最近中国几个城市土地招拍挂的过程中,开发商的勇气越来越大,招拍挂拿地的楼面价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周边的房价。这些房地产公司绝大多数拿到土地后就囤积起来,并美其名曰土地银行,他们拿到地并不急于开发,而是等着土地升值,去获取利益。一些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成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供应再多的土地,都被房地产开发商囤积起来,市场上面的房子的供应量仍然会是很少的。这种疯抢土地的风气越来越蔓延,囤积土地发展商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没有资本化的企业丧失抗衡能力
作为“开发商代言人”的任志强,曾在今年7月份“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上大谈资本,并毫不隐晦地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包括金地集团都是利用新融资迅速的变成土地储备后,换回来上百亿的资金,这样的经营方式使没有资本化的企业在土地市场失去了抗衡的能力。
11月14日,任志强在回答《东南置业》记者提问时表示:上市房企“圈地”是无稽之谈,相对于全国每年9000亿的土地供应量,大企业的1亿多的土地储备根本算不了什么。按照1:1的容积率,开发商手里的土地只够开发2年的。按正常来说,企业需要3年的土地储备量,这能叫圈地么?根源在于土地供应量太小,开发商的土地储备太少。
任志强对待土地储备的态度似乎出现了180度的转弯。值得注意的是,日前华远地产终于成功借壳上市。
阳光100置业集团副总裁范小冲:股市、楼市对赌的资本游戏
在当前中国整体经济高位运行,股市处于大牛市的背景下,房地产上市企业以土地为题材,利用20、30倍甚至更高的市盈率来增发、扩股、圈钱,实际上是利用股民的钱来买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市房地产公司已合计融资超过1000亿元。地价增长一倍、两倍甚至更高,相比于高企的市盈率并不吃亏。另一方面,“地王”的轰动效应可以抬高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身价,增加融资的筹码。土地储备的题材一经炒作,股价就会应声而起。
虚高的地价已经在资本市场变现,转嫁到络绎不绝跟进追涨的股民身上。透过“面粉贵于面包”的怪象,我们看到,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超出了成本、利润、产品竞争的阶段,而进入了资本竞争阶段。除了品牌带来产品的溢价之外,资本的溢价现在已经完全的表现出来了。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资本游戏。
联华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东:资本能力能为企业生存关键
现在,上市房企的融资能力加强,大量的资金涌入楼市,行业逐步向大企业(央企、上市房企)集中。地价的不断上涨,让拿地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上市房企春风得意,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从中小房企手中获得土地。行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中小开发商面临转型,转向二、三线城市或者转入其他行业;一部分的开发商将转型成为投资人;而大的开发商将进一步融资再扩张。可以说,资本能力决定了开发商再这一轮洗牌中能否胜出继续生存下去。
九歌万派董事长、首席执行总裁刘波:行业分化,市场格局正发生变化
今年资本市场非常活跃,出现了大牛市。企业从股市获得资金比从银行快捷,而且资金成本低很多。上市房企摆脱了过去单一依靠银行贷款的模式,资金能力越来越强,在土地市场的优势也越来越强。房地产行业正在分化为上市房企和非上市房企,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品牌、资金、资源都有的上市房企在土地供应紧缺的时代,优势越来越明显。不断攀升的地价也垫高了开发的成本,决定了未来房价将进一步走高。
香港太平洋国际集团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贾卧龙:地产寡头时代已经到来
土地竞拍已成为少数大型房产开发企业的PK大战。数据显示,在2005年之前,从全国宗地出让情况看,大开发商拿地比例为10~15%,而现在的一线城市大开发商拿地的比例已达到50%以上。包括地产巨鳄万科在内的7家上市公司更是穿梭于全国各大土地竞拍现场,大量土地被其收入囊中。
可以说,在拿地政策、市场走势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纷纷被踢出房产市场,土地供应危机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大障碍。当大部分土地被少数大开发商所拥有之后,控制房产市场走向的指挥棒就落入他们手中,市场竞争就会有名无实,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影响房价,乃至整个市场的走向。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步入寡头时代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深圳四杰:万科挟持中国地产与房价
从万科东莞拿地一些列事件中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的上市公司已经陷入了一种圈钱阶段,通过股市圈钱,然后用圈来的钱不顾一切代价地去获取土地,就是以拍卖的方式去获取土地;进而推升房价,并推升自己公司所拥有的土地资产的市价;再进一步地以自己拥有的土地储备去圈钱,然后用圈到的钱再去到拍卖市场上拍地,陷入了一个非常不理性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寡头经济”的形成。寡头经济的特征就是金融资本和土地资本的紧密结合。由于“寡头”手中掌握有土地,掌握有资本,并且获得了媒体和相当一部分理论家的支持,他们就操纵了整个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不理性的上涨,进一步拉高了全国的房价。
北大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垄断已是不争的事实
房地产属于非贸易产业,而且其区域性非常强,判断其是否存在垄断的标准不在于其在整个行业中所占局的比例。王石举例说明的数据对于证明房地产行业是否存在垄断不具有任何意义。房地产行业是否过于集中,出现垄断现象的唯一标准就是其能否占有大量的有效供应,是否能够控制定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