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盛宴,高处不胜寒
大开发商从一线市场转战二线,三线城市随之风生水起,中小开发商纷纷进入,并非无因而然。
随着各地“地王”记录频频刷新,土地问题也一再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于开发商而言,在一线城市,日益昂贵的楼面地价,抬高了房地产开发的门槛,不少资金有压力、或资金约束比较大的开发商,竞争力日趋疲软。转战二三线城市,已成为此类开发商的战略之举。有业内人士分析,在一线城市土地资金已经占到整个开发资金的60%,但在二三线城市只占20%。
业内专家认为,二、三线城市正处于城市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丰富、市场竞争相对平和,是开发商起意“进军”的重要原因。“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说,通过与大开发商合作,一来改造基础建设环境,二来可以增加公建配套,提升地区价值,三来带动就业机会。因此,他们也会提供种种优惠条件吸引开发商进驻。”这些因素使得二线城市的发展极具空间,谁及早进入了这些二线城市,谁就拥有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未来发展潜力。
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进驻二三线城市的优势更加明显:其一,资本门槛相对较低,地价与房价还有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其二,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在土地价格低位时进入,通过三至五年的运作,其盈利并不亚于一线城市。对于大型房地产商而言,可通过在二三线城市扩张规模、扩大影响,而且到二三线城市进行大规模开发,可发挥成本竞争的优势。
追逐利润向来是资本的本性。二、三线城市市场潜力大、房价上涨速度快、以及地价比一线城市便宜等优势,对“逐利而居”的资本有着巨大吸引力。而且,二三线城市基数较低,消费水平不高,近年来,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房价总体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业内人士预测,二、三线城市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获利空间。
理性抢滩,转战二三线城市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疑给房地产商进军二三线城市创造了更好的机会。刘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二三线城市正值旧城改造、商圈再造时期,此时的开发商进入,实际上是在再造一个城市,将关系到长久的将来。因此二三线开发的不只是一个住宅或是写字楼,更像是一个带有经济功能的城区的开发。
业内专家认为,以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被定义为:以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带动中国城市化进程为主的模式,“十一五规划”以后将逐步从原来的区域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向以中小城市带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