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远去
乡村消逝,意味着对城市提供支持的源头日益枯竭。放眼城镇化大局,城乡协调发展才是大势所趋,但眼下的现实似是一边倒之势。
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的大崮前村原有300多村民,现在长年在村的只有7名老人。这个据说是由魏忠贤的次子传下来的村庄,数年之内可能将消失。
据官方数据,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十年里有90万个村子合理或不合理地消失了,一些带有传统风情的古村落的加速凋敝,显然属于后者。
“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去认真阅读它,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大潮中就消失不见了。”在纪念中央文史馆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以山东地区古村落为例,调查结果令人吃惊,现今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没有了。
当下乡村中,出现不少旧屋闲置、杂草丛生的“空心村”,仅剩妇女儿童老人留守。2012年《都市快报》曾对赣西北3个“空心村”进行调查,11个自然村平均居住不到8人。
常住人口减少后,多地出现撤村并校。2012年11月17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发布《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报告显示,除农村小学外,农村教学点在过去十年间减少11.1万个,占总数的六成;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也超过四分之一。平均每天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和3所初中。
研究报告指出,10年间农村小学生减少3153.49万人,占37.8%;农村初中生减少1644万人,减少26.97%。农村学生减少,一方面是由于学龄人口的大幅减少,也由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劳动力转移,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带走了部分学生,还有不少农村学校学生也转入县镇学校就读。
然而,离开故土的打工者及其子女虽常年落居城市中,却不拥有城市市民身份。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公开表示,目前中国农民已经严重分化,“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不愿意进城的农民,如北京、天津、上海及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农民根本不愿意进城;第二类是在进城和回农村之间徘徊,近年农村政策改善,而城市福利和户籍含金量下降;第三类是携家带口已在城市定居的;第四类是新生代的,他们不会农活不懂农村,也不喜欢农活和农村,他们一定要留在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