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主中的意见也出现了些许微妙的变化。网友“一扇官窑”在业主论坛中呼唤进行“维权反思”:业主的维权行为应该得到尊重,但应该在法律保护的合理范畴之内,过激维权是非常不妥当了,“维权原本的意义应该是买了房的客户去开发商那里投诉,争取应得的权利”,“但现在这种意义却被扭曲了,维权更多地体现为房子降价后业主一窝蜂地投诉开发商”。
3月16日,金色领域1、2栋房屋开始交付,业主朱小姐选择在交付的第一天来验房收房,她代表了业主当中的另外一种态度,并不赞同“维权行为”,“说质量有问题但最终也没证明,还搞坏了自己要住的这个小区的名声”。
那些积极为维权奔走的业主们依然在寻找第三方检测机构作检测,并试图寻求更多的媒体关注和支持,也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大家都想买到放心的房子,检测出来有大问题,万科退房;如果是小问题就再谈万科赔偿的方式”,一名投诉业主表示。
社会思考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副院长于长江:一场综合的利益博弈
“业主和开发商之间的纠纷可以归结为一场综合的利益博弈,本来是单纯的经济纠纷,但已经掺杂了太多其他东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在分析这一事件时表示,业主作为利益和情绪的综合体,两者互相促进滚动,对方和自己博弈方的态度也在不断激发自身,如果对对方的情绪不满意会激发我要求更多的利益。而社会诚信的缺失也使得社会的权威性丧失,第三方机构如果说检测合格,业主也不会相信。
“业主维权这件事我们要看到,社会在多元化之后,社会的逻辑也多元化,不再仅是简单的讲道理,也不仅是情绪”。于长江认为,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理智、情绪、信念都交织在一起。现代化的社会并不是很理智的,现代社会的一种复杂性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智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的,买的房子出现贬值、出现质量问题放在谁身上都一样。开发商、社会舆论看待业主维权也要有相应的复杂性,社会要做的是不要把人与人之间出现的这种利益之争道德化,社会上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夺和博弈都是一种常态,大家应该把他当做纯粹的利益博弈。
“业主现在一是不信任,二是涉及巨大的利益,所以有部分业主就存在先有判断后找证据的做法”,于长江解释,房子的裂缝其实对于有些业主也并不是真的关心,他提出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争利,是一种论据,他自己已经有一种价值判断,他认定自己是对的,是亏的,得到补偿才是公正。这种前提下,裂缝作为有利于自己的论据而存在,其他相反的论据则被其直接忽视了。
业主和开发商的纠纷应该简单归结为利益博弈和经济纠纷。如果这种纠纷发生在有条不紊的成熟社会,涉及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不会把其他问题牵涉进来,而在中国由于什么都关联,大家就什么招都用,什么都拉进来作为博弈的筹码,于长江表示。
于长江建议,这件事要在经济的范畴内、在法律和契约的范畴内去解决。业主和开发商解决纠纷努力的方向是要把事情界定清晰,不鼓励牵涉太多内容。大家老有一种习惯,为了息事宁人,为了维稳,老是不把事情界定在事情内。解决事情是要把问题做明确的界定,以后类似的问题也容易解决。降价之后业主去闹,如果社会认可他们的行为,那么以后中国的市场体系就更难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