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住房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四个原则。就是稳定价格,理顺秩序,把好关口,保障人权。
我认为不应干预开发商定价自主权,也不赞成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开发小户型的比例。而是应该用经济的手段引导,如税收或者财政政策等。很多行政政策不应过于调节微观层面的东西,而是要遵循规律。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董藩
中国的地产行业永远是最吸引眼球的战场。2007年,中国楼市有如“走火入魔”,以深圳、上海、北京、广州为代表的一线中心城市房价以平均每月两位数的速度保持了长达半年的高速增长。面对几乎失去理智的楼价,政府随即出台了上调利率、提高二套房首付、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组合拳,一度几乎失去控制的房价终于在年底峰回路转,全国房价开始进入调整期。而此前房价涨幅较快的深圳市,亦在此轮降价行情中,以10%-30%的跌幅成为全国楼市风暴眼的中心。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降价的示范效应下,全国楼市开始出现成交量萎缩、有价无市的观望状态,并一直持续到今年上半年。
2008年下半年,中国楼市走势如何?宏观调控对楼市是否会有所放松?在本报6月28日于深圳举行的“天玑财富特约·南都名家大讲堂———宏观调控下的中国地产走势”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由于房地产行业的强劲需求,中国地产行业仍然长期看好,这一轮中国楼市的调整期可能为8至10个月,并很可能在未来三个月后结束下跌的趋势。著名经济学家、房地产专家董藩否认房地产出现“拐点”的说法,并表示部分学者的“拐点论”有“恶搞”的成分。
“市场观望气氛仍然浓厚”
自去年年底以来,中国楼市进入观望期后,年初出现的“拐点论”无疑加重了这一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认为,市场出现这种状况可以用供求关系来解释。从供给方面看,去年地产商在房价快速上涨时人为拉长周期,以期望推迟销售获得更高的回报。而政府方面去年因为放盘太多,延长了地产商的开发周期,再加上政府去年以来增加了保障房的供应量,从而使这段时期房地产总体供应量大大增加。
从需求的角度看,董藩分析,去年央行连续多次上调利率,加重了供房者的成本;另外,去年“9·27房贷新政”提高了二套房首付比例,再加之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抑制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外,去年有关物业税的传言,也对普通购房者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底至今年一二月份,楼市成交量进入低谷,三月份有所回升,但在六月份继续下跌趋势。董藩表示,由于市场都在观望,今年短期内市场仍然是波动状态,除了部分城市外,全国多数城市总体呈微涨或微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