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的转变,让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阶层开始考虑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赁廉租住房。林理荣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在福州一家虚拟运营商从事电话营销工作的他,月薪1200元,其女朋友在一家超市当收银员,每个月收入在900元左右。由于双方都来自农村,可谓“一穷二白”。“今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保障房的供应力度,以及诸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出台,让我看到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的希望。”林理荣说,他们打算在今年5月结婚,然后去申请一套6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
对于开发商而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如果没有政府的财政投入,企业自身不会主动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上述福州市房地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保障房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显示了政府从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改善民生的决心。而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无疑将加速这一趋势,也将带动部分开发商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开发力度。”据了解,2008年福州市将新开工建设15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建成80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
不过,“政策的制定、落实和调整都是一时之计。”一位专家认为,相关政策的出台,明确了“住房问题是民生问题”,“但住房问题也是个长期性的问题,一个长效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立法是其中最为有效的选择。”
对此,福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阿忠深表认同。他表示,在保障房制度建设方面,国家立法尚有待加强,“通过立法赋予相关部门及个人权责,将促使政府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财政投入,同时引导相关部门、企业创新建设模式,使保障房建设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记者 张志明 江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