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新媒体:回到本质上,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手段,一直引发学者的垢病,不仅仅是房地产,近年来,可能许多所谓的宏观调控更多是调微观方面。您是如可看待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孙明春:世界上很多的政府包括刚才提到的新加坡、香港,在房地产方面都有调控,但是他们往往只对社会福利性的部分有很强的行政干预,而不是把整个市场都干预了。所以,我认为政府有一些行政性的干预还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够扩大化,不能什么事情都由政府来抓。
这些年我们政府习惯于干预市场,可能从结果上来讲,政府会觉得自己比较成功,但市场的评价可能不一定认为是成功的。但政府认为它是成功的,所以,它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这种手法。
我个人觉得政府实在是干预的太多了一些,很多事情应该由市场去做的,所以我觉得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审思一下。在财政没有这么强实力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其实很多事情是完全可以由市场去做,但政府又不让市场去做。这样的情况下,确确实实我觉得政府做得有点过了。
但反过来讲,政府也确实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政策鼓励市场,包括前几年出了36条,去年又推出了新36条,鼓励民间去参与一些项目、去做一些事,而不是完全由政府来做。
但是,在执行中由于各种原因似乎不是很成功,这方面我想还是有很多体制问题,也不是能够很简单的说得清楚。我想政府的愿望还是有,只不过在执行中可能大家更习惯一种直接干预,我感觉政府对自己边界的定义是有一点宽了。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刚提到地方融资平台的问题,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有10.7万亿,我们也看到穆迪认为可能少计算3.5万亿。您觉得地方债对银行系统和地方政府本身潜在的风险大吗?
孙明春:地方债问题关键看怎么来处理,如果把这个问题完全归咎为银行问题,当然银行受到的冲击就会比较大。但是,我觉得第一不应该把它作为银行问题来处理,第二我也认为政府不会把它作为单纯的银行问题来处理。
为什么这样讲呢?首先这些问题的产生大家都知道,很多项目本身都是公益项目,它没有现金流。所以,如果完全是一个商业项目的话,银行就不愿意给它贷款。另外,这种项目也不应该找银行贷,公益项目就应该通过财政的资金(包括发债)来筹资,而不应该用银行贷款。
但现在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用了银行贷款,我觉得最终政府也应该认帐,应该承认这些项目是要通过地方或者中央的财政去解决。如果把这个问题转成财政问题,这个问题就没有那么大。
因为从全世界来比的话,中国的财政状况是相对比较健康的,我们的公债占GDP的比例去年是17%。哪怕把10万亿的地方债,全部通过发债的办法变成公债,它也就是GDP的25%,17%加25%也就42%,这个债务水平在全世界来讲都是偏低的,像OECD经合组织这些发达国家整体的债务水平占GDP的比例也都达到80%左右,我们40%多的债务是相当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