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者消费者人口比或于2015年见顶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彭文生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的数据揭示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大的趋势:一、过去十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比上世纪九十年代明显放缓;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增加,但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降低,老龄化趋势初现;三、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素质提高;四、城镇化进程比预期的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五、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比重下降。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不会因劳动力减少在未来10年大幅放缓?人口结构的变动将如何影响投资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劳动力减少
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
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满15周岁不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近日向媒体透露,我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在9亿左右。尤其是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下降。也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下降,甚至是负面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减少拖累经济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先例,比如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尤其明显。但中国有一些特殊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不确定性。
一个是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从经济供给的角度看,城镇化意味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生产转移到边际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但未来中国城镇化率上升的速度可能比过去10 年有所放缓,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可能降低。另一个补偿因素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力供给,平均生产效率增加。但是,这也意味着经济结构要调整,要改变过去依赖低端劳动力粗放型的增长模式。在调整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可能存在技能错配的失衡。
总体来讲,工作年龄人口的变动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在未来5-10 年显著放缓。城市化所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将部分抵消工作年龄人口总数下降的影响,但难以完全弥补。依据我们对中国经济生产函数的估算,考虑到劳动人口、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未来可能走势,估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潜在增长率在8-9%左右,和过去10年平均10%的增长相比显著放缓,“十三·五”期间增长将进一步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