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须按要求“一房一价”,然而正如市场担心的一样,本报记者在“五一”假期(5月1日-2日)中对销售的新房和二手房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在京“一房一价”目前依然只是一纸空文。而过渡期政策如何执行未定,二手房多家委托难统一定价,对于房价高报低卖没有处罚的措施,以及牵头监管部门不明确等,是导致“一房一价”遭遇顽强抵抗的核心原因。
过渡期如何执行无明确规定
“我们早就领证了,现在剩下的房源不多,市住建委的网站上什么都有,自己去看一看就行。”在“一房一价”执行的首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在售项目中景未山赋[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在售楼大厅内记者发现,该楼盘只在墙壁上挂着“五证”。新规要求公示的每套房价格、容积率、绿化率、车位配比率等,没有进行公示。
对于记者询问的“一房一价”应公示的疑问,一名女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处于节假日期间,售楼中心里挂的东西都是沿用过去的,还没来得及改,并且楼盘早已开盘,剩下的房源并不是很多,目前处于过渡期,还没有接到如何公示的指示。就在记者询问后,两名购房者前来向这位销售人员咨询所售房屋的相关情况,但并未关注该楼盘是否按照新规贴出应公示的内容,该售楼人员也并未提醒购房者有相关的信息。
根据国家发改委及北京市发改委公布的“一房一价”相关文件,已取得预售许可和销售现房的房地产经营者,要在公开房源时,按照该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换句话说,该政策的执行时间并非“新”领取预售证的楼盘,而是溯及过往。
“但有很多楼盘之前是分几期申领预售证的,各期房源在销售的过程中有所重叠,不排除一期还没卖完又申领下一期,开发商便以剩余房源信息难统计为由,无限拖延过渡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指出,由于上述监管措施中并未明确给出“过渡期”的长短,因此未来监管是否能够落地将成为该漏洞是否能堵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