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霸王条款!”业主们此时才意识到,他们已经被自己所签署的合同约定困于进退两难之境。
谁尝苦果?
与开发商多次交涉无果后,3月8日,众业主无奈只得集体来到朝阳区建委和房屋管理局投诉远洋地产的“违规行为”。
然而,建委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在合同当中,开发商并未与其约定楼房封顶时间,只要能按时交房,谈不上违规违约。“就算是给你们有过承诺,你们现在也口说无凭啊!”
至于价格问题,则应由发改委负责监管。该工作人员向其解释,“一房一价”是为了保证商品房销售的公开、透明,对备案的价格并不审查,开发商当然可以打折销售。
关于政策原因导致业主无力履约,能否无条件退房的问题,房管局的工作人员也颇感无奈,“当初制定政策时没人想到会有这么多问题。”
业主们的面前,似乎只剩下诉讼一条途径。而冗长的法律程序和诉讼风险让他们大部分人提前有了挫败感。在楼市涨跌莫测的变局中,开发商可以组成价格联盟,有绝对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他们觉得自己更像是案板上的鱼肉。
以合同为例,上述业内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房地产销售合同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事实上,更多是单方面加强了对开发商利益的保护,购房者只能按照合同范本签署合同,就算有异议,也往往得不到回应和解决。
也正是针对买卖双方不平等的缔约地位,各地政府都曾出台指导性的标准合同。而开发商依然可以补充协议的方式制定“霸王条款”。不少地方的政府则以专项检查、专项审查的方式为处于弱势方的消费者“把关”。
而这种行政性审查,其效率及公平性却差强人意。陈旭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如果交易信息能够多一些透明,如果政府能够在对交易多一些有效的事前监管,如果相关的法律能够更完善一些,如果对于开发商的欺诈行为多一些实质性的约束,也许他们就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在一些学者呼吁政府进一步加强监管、更新标准合同的同时,一位公共政策专家则向财新《新世纪》记者指出,市场的形成,还是主要依赖买卖双方的博弈,目前维权者的困境主要是扭曲的供需关系造成的,政府应该做的是从土地垄断的源头上增加供给。
不过,现阶段的调控仍着力抑制投机性的需求。中原地产最新数据显示,限购政策出台后,以投资客为主的高档住宅市场立刻萎缩。以上海为例,2月份单价4万元以上的高档二手房成交仅占全部成交量3%,相应地单价2万元以下的中低档房源占比却提高到总成交量48%。限购对于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打击确实立竿见影。但楼市调控令并不能精确绕开维权者们那样的“刚需”,而以大规模投资保障房为主的扩大供给措施,也并不能惠及小王那样有一定收入基础的人群。
在远洋一方等楼盘率先降价后,北京楼市成交量的冰点也提前来临。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3月6日,北京市住宅成交仅51套。
但在小王们这些纠结于能否实现住房梦的业主们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调控的成功。他们仍然有着难以平息的困惑:为何房地产市场的所有损失最终都是弱者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