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直接拿地外,一些房企还频频通过收购股权来获取优质地块。嘉凯城通过收购广东恒丰和深圳恒丰合计持有的武汉巴登城51%的股权,获取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的土地。近日万科洽购深圳建设集团一事也浮出水面,上半年万科在全国范围内已完成了17起收购,合同金额8亿多元。有人得意有人失意。相对于上述房企积极拿地、储地,另一部分房企则并不乐观。华远集团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其大本营北京获得土地,对于土地市场的困局,集团总裁任志强回应,今年仍将继续拿地,将通过并购、合作等多种方式主要在二三线城市获取质优价廉的土地,启动二三线城市布局策略。
但在一线城市拿地受阻,紧盯二三线城市的房企显然不止华远一家。佳兆业日前也表示,其购地策略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较富裕的二三线城市,大深圳区域、珠三角地区的广州、珠海等城市。而房企大佬早在一年之前已经大举布局二三线城市,如今其在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利润率丝毫不逊于、甚至超过了在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
在赌涨未来预期竞相在全国拿地的同时,开发商也逐渐调整经营思路发掘新的利润点,而商业地产和保障性住房因为受楼市调控影响小而受到青睐。龙湖地产近日表示将致力于商业地产的大力推广建设,到2014年商业项目所贡献的利润将占利润总额的15%-20%。10月20日,万科与中信地产就北京CBD赢嘉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赢嘉中心项目也正式启动,万科借此正式迈出了进军商业地产的一大步。奥园地产也称,下半年的发展重点是增加商业地产的比重,并施行“住宅为主,商业为辅”的发展策略,以确保公司现金流的通畅和经常性受益的增加。保利地产发展商业地产的计划更为“激进”,保利打算将商业物业的投资比例逐步增大到总体投资的30%,未来的3年内,将持有型商用物业面积增加到300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近期招商地产公告宣布,公司取得深圳保障性住房中标通知书,但这并非招商第一次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其在北京、深圳等也均有保障房的建设配套。此前,因为规避楼市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万科、富力、保利等大型房企早已纷纷介入保障房项目。随着调控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家土地出让政策的规范化、市场化,特别是有品牌、有实力的地产企业在全国重要城市布局的完成,房地产行业进入壁垒将日益提高,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从长远看,中国房地产行业必将出现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如果调控力度持续,开发商将会加快分化淘汰,从而市场洗牌又一次开始。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尽管信贷资金开始收紧,但是开发商手中并不缺钱,这从目前很多开发商仍然在全国大肆圈地就可以看出来,在他们看来,目前属于政策敏感期,在政策的压力下开发商不敢涨价,可也不愿意降价,而购房者的观望心态较强,高价开盘不易被接受,达不到热销的气氛,与其低价开盘或是冷清开盘,开发商更愿意推迟开盘,很明显,他们坚信,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房地产未来的前景依然乐观,政府不可能一直调控"某开发商的言论很能代表目前的主流思想。"
为什么调控不断,还有那么多城市楼价上涨?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严厉调控下,货币政策未实质性收紧,导致市场上资金过剩,流动频繁。同时受通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地王频现,各城市规划的交通、配套的升级影响,房地产吸引了大量投资资金和海外热钱。由于部分城市区域供地不平衡、空置地处理不及时及保障市场供应缓慢等因素,导致房价不断地上涨。虽然“十二五”不再强调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政策调控不会影响GDP,但在微通胀的刺激下,房地产依然是市场资金最大的吸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