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央出台“新国五条”调控政策,10月7日上海出台“沪十二条”,其中提到加强预售监管。但是从10月上海新增的商品住宅供应中发现,有较多的项目预售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其中仅有10批次的
楼盘预售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的标准,仅占20%,80%的项目批准预售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上海商品住宅10月份成交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与9月成交量相当。
阳光家缘数据显示,10月份楼市成交量出现大幅度上升现象。广州十区成交15283套,成交面积为157.28万m2,环比9月增长了101.75%;十区两市成交18859套,成交面积为198.80万m2,环比9月增长了84.21%,实现了真正的“楼市银十”。从价格上看,10月份广州十区成交均价为13277元/m2,环比今年9月(13384元/平方米)下降0.15%;十区两市均价为11889元/m2,环比上涨了4.66%。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认为,严厉调控下,货币政策未实质性收紧,导致市场上资金过剩,流动频繁。同时受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地王等各城市规划的交通,配套的升级,吸引大量投资的资金和海外热钱及行关行业的资本。在中国部分城市区域供地不平衡和空置地处理不及时及保障市场供应缓慢等地方财政的影响,导致房价不断的上涨,虽然十二五不再强调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政策调控不会影响GDP,但是,在微通胀的刺激下,房地产依然是市场资金最大的吸收器。
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也不例外,10月房价依然保持上涨的趋势。主要是10月广州亚运城项目的平均价格在12000元/平方米,拉动了广州市整体的价格。另外是广州与上海和北京及深圳的价格比较,依然是属于价格洼地,受CPI走高的影响,投资客自然会抄底广州楼市。同时,受限购和贷款等政策影响,刚性需求和改善需求及投资需求集中的爆发,供应与需求旺盛,导致市场价格走高。
资深房地产专家谢逸枫表示,随着政策的升级和调控的加码,开发商的资金隐现紧张,而地方政府不断加大保障房的供应,同时增加土地的供应。受新政影响,大部分购房者都在观望,开发商的新盘也推程上市。受到未来两月连续加利息的影响,楼价会有10%左右的回落。
自4月份启动楼市调控以来,在一系列金融信贷、土地以及税费等政策的作用下,各大房企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其经营情况则直接关系到房价的涨跌。随着调控的深入进行,开发商的经营业绩正日益出现分化,纷纷调整经营策略应对调控,新一轮的行业内洗牌也在暗流涌动。
在已出炉的上市房企的三季度报告中,虽然“招保万金”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明显,但业绩则呈现分化之势。其中,万科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下跌27%,而净利润却同比上升6%;保利地产(14.52,-0.06,-0.41%)实现净利润6.63亿元,同比增长69.87%;招商地产(19.11,-0.08,-0.42%)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加7.96%,但单季净利润却下滑达20.54%。金地集团(6.80,0.00,0.00%)业绩可谓最为“惨淡”,第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8亿元,同比下降约 1.8%,而净利润大跌76.75%。而香江控股(5.75,0.02,0.35%)、中弘地产、绿景地产(9.27,0.07,0.76%)、浙江广厦(5.84,0.02,0.34%)等上市房企甚至遭遇亏损的境地。
行业的危机亦即转机。事实上,调控下的房地产业尽管面临成交低迷、资金紧张的难题,但已有部分大型房企开始为大规模的兼并扩张做准备。例如,恒大地产副主席夏海钧曾表示,中央不断使用各种办法收紧银根,包括提高准备金率和控制贷款,将使得大开发商在竞争中面临更有利的情况,这也会导致行业集中度增加。与此同时,万科、金地等公司也明显加大了获取土地资源的力度,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已悄然展开。
11月1日,万科联手合作方斥资12.5亿元在大连斩获5宗地块;绿地近期分别在武汉、大连连夺两幅地块;金地集团也表示,将利用手中的货币在第四季度积极拿地。一些地方性的龙头企业也纷纷趁着行业低谷,通过拿地布局全国。厦门建发集团在经历了两次海西高调拿地后,近日还频频在天津、南京、桂林等地拿地;11月1日,深圳龙头企业深业南方以22.1亿元的总价击败众多房企拿下广州金沙洲地块,借道前地王进入广州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