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货矛盾的“危”与“机”
恐慌期和调整期结束的标志,就是企业的钱或者能拿到的钱与资产比例相适应了。这时候再说出货,货可能会有问题了。当然有些公司的货本身就不对,像美国三大汽车厂的存货就比较麻烦。而中国面向大众市场的东西,问题都不是太大,所以不能走极端。在市场高涨的时候,大家走了极端,认为市场无限好,借钱拿货。在底部时期也不能走极端,这就是“危”与“机”。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央行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且由政府带动投资,4万亿的对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尚在进行中,效果还没有在实体经济中全部显示出来。
房地产企业在这个时候检讨存货问题和理清存货概念,对制订公司的方向十分必要。要根据具体的地区和市场情况,决定什么样的货需要补,什么样的货需要卖,这也涉及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改善问题。如果因为对经济危机的过度恐慌而妨碍了抓住危机中的机遇,是不明智的。在这个阶段讨论是不是反弹抄底的最好时机并不合适,有点赌博的意思,因为每个人的资产和存货概念不一样,最好不谈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分析存货概念,分析不同市场的存货,不同地区的存货,不同产品的存货,就成为抓住未来公司制定战略的关键。有一本书叫做《中国人如何过上好日子》,里面有一句话:“过好日子是一种能力”。我们现在片面理解为过好日子是抓机会,比如抓住股市上涨的机会,实际上片面地抓机会反而体现了没有过好日子的能力。能力其实就是实事求是,根据自己情况来,不盲目捕捉市场机会,我们都已经经历过,应该吸收教训,要么看得很悲观、要么看得很乐观,这都不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