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2008年初金融海啸影响实体经济的迹象已经比较明显了,为何还对房地产行业一再惯性打压呢?那是因为昨天还是信誓旦旦地把房地产踩在脚下当恶人,今天就要树牌坊扶持,政策的面子何在官家的威严何在呢?由此不难理解随后的松绑政策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是出于纯粹经济考虑的政策,必然是这样的结果。
说到市场观望的结果,我认为这不是瞎出政策造成的,而是没有及时出政策造成的。比如北京,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11月份政府“纠错”出台政策之后交易量出现明显反弹,同比增长50%以上——政策让政府和银行割肉,让购房人真正受益,我不明白这样的实惠怎么就错了?
土地财政不是高房价根本原因
(财经观点:从根本上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波动过甚,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模式密不可分。在2006年以来的新一轮房价飙升过程中,最先攀升的就是土地价格。握有土地出让权的地方政府,其实和开发商共同成为市场的供方主体,在周期波动的上行期颇具主导力,造就了远超市场现实需求支撑的畸高房价。)
最后,对于“土地财政”推高房价的说法,稍微明白点的人都知道根子在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不过我不认为分税制改回去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房价高不高,是市场说了算的:市场好的时候,100块钱楼面价的房子可以卖2万;市场不好的时候,1万块钱的楼面价卖不了5000——不能说成本是多少钱,房价就不能低于成本价,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而政府的土地成本,不也就是成本的构成之一吗?
在某些结论上,比如对于处理好房地产问题的认识,我非常同意《财经》的判断:“当前,解决好住房问题事关刺激国内消费,事关民生,事关政府与国民的关系,其重要性再怎样估计也不为过。”但是对于解决之道,我认为目前更重要的,不是中央之手(姑且用制度之手也行)和地方之手如何互搏,而是这两只手如何提前预判形势发展,未雨绸缪地调整政策,而不是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而按此逻辑,也从制度经济学出发,如何划清市场和政府的合理界限,才是当前更应该被研究和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