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不只是南京
纵观今年的楼市,出现救市行为的城市并不少,沈阳、福州、长沙、重庆、厦门等很多城市的商品房市场出现了销售持续下滑的态势,使得这些城市的主管部门对楼市硬着陆产生担忧,“暖市政策”顺势出炉。
在土地方面,由于央行、银监会规定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纳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使得低迷的土地市场雪上加霜。
作为应对,地方主管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诸如放缓土地推出速度、放宽出让条件,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做出让步等等。
如果说在土地市场上采取的措施目的在于给开发商松绑,那么从消费者的层面来“救市”就显得方法多多了:调整公积金贷款、为买房人提供补贴、降低契税、降低准入门槛等等不一而足。
财政收入是关键
属于政府的和归于市场的,两者究竟该如何协调?
这是个没有答案的疑问句,因为一切都还在摸索中。
有人曾经总结过三种认为政府应该救市的说法,首先就是认为楼市大规模破产或者倒闭,以及由于房价下跌造成断供,会导致银行大量坏账,危及国家的金融体系安全;其次,房地产行业是国家的支柱行业,其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第三,房地产行业的衰退会导致大量失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但种种复杂的因素背后,政府纷纷出手救市的根本是什么?土地出让金带来的财政收入。
9月中旬,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二届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包括北京、天津、深圳等17个城市的国土局局长带着地块来到厦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各地政府应对土地流拍的举动。
有资料显示,土地出让金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今年以来的土地市场低迷的态势,也使得不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危机露出苗头,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关系到各省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以及相关的市政建设,的确不能“等闲视之”。
据国土资源部下属全国地价监测中心的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流标、流拍的土地达到出让总数的10%。截至今年4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后的半年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流拍数量不过40幅。而之后的5个月间,全国各城市的土地流拍数量呈激增态势。20个大中城市至今已有超过120幅土地流拍、流标或未成交。
其中,上海、北京这类一线城市从早些年开始已经逐渐减少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二三线城市由于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性更强,这似乎也能很好地解释目前出现救市举措的城市大多在二线城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