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不厚道,这半年来,其实大家都在暗地里降价,但大家都是心照不宣。”一位同样是大型上市房企的营运总监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在记者采访当天,他连续开了7个小时的会。他告诉记者,其实万科在公开宣布降价以前,已经通过会员优惠、一次性折扣等等名目向市场做出众多折让,完全不需要如此大规模地公开降价。
“房地产是买涨不买跌的产品,不公开降价就是对市场最有效的培育,这基本是不成文的行规。像广州楼价从1997年到2003年下跌了超过4成,但基本没有大规模公开降价的项目。”上述人士坦言,万科掀开这块遮羞布后,公司必须有所应对。
果然,万科的竞争对手一方面责之切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惶惶跟进。
除了上述上市公司准备推出近7折的公开折让外。恒大地产(企业专区,旗下楼盘)也公开表示“不惜代价”。该公司9月10日宣布,将在10月同时推出13个新项目,并且大幅折让,最高折扣将达到6.5折。同一天,雅居乐董事局主席陈卓林也在香港表示,产品存在一定的降价空间。
一时间,价格战硝烟弥漫,地产股股价跳水。
动机之谜
万科打破常规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一场战争吗?
有人说万科缺钱,其短期负债是54亿元,一年内需要偿付的中短期负债一共是141亿元。加上需要支付超过40亿元的地价款,万科年内的支出近乎190亿元。独立来看,其财务压力的确不小,但放在行业的范围来看,万科的财务状况几乎是房企里最好的。其中期末净负债率为37.1%,与行业动辄六七成的负债相比,实在不算多。另外万科获银行授信总额超过400亿元,中报公布的持有货币资金就达到153.7亿元。
而且,现在这笔资金已滚动到200亿元以上。就在9月上旬,万科成功地发债59亿元。从现有的数据看,万科已经成为持有现金最多的内地上市房地产企业。即使是大股东实力雄厚的中粮地产(企业专区,旗下楼盘)(000031.SZ)、保利地产(企业专区,旗下楼盘)(600048.SH)也不能与之相比。
那万科大规模降价的动机为何?
2008年中报数据显示,万科存货已高达811亿元以上,较去年同期的增幅超过87%,以公司2007年超过355亿元的营业收入计算,这些存货的消化还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另一方面,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前3个月,万科实现销售面积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八成和119.1%,此后销售开始急转直下。7月万科单月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减少27%和15%。财经评论员叶檀表示:“万科全年量价齐跌趋势已经确立。”
对于万科来讲,加快周转率一直是其追求的发展目标。数据显示,万科主营业务收入约55%来自于结算面积的增长,但万科一直引以为豪的存货周转率自2003年以来逐渐下降。另一方面,2007年的疯狂扩张让万科的拿地成本剧增,新增土地楼面地价同比增长了九成以上。这些都要求万科加速周转速度。另外,万科2007年新开工产品中,53%为小户型,而2008年该比例则提升到80%,业内人士认为此部分产品价格弹性较高,万科存在降价的冲动。
但这些还都不足以支撑万科打破常规、公开降价。保利存货已超过3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54%,需要消化4年。恒大仅广州一地就有40亿元的地价有待支付。这些公司从销售回笼资金的冲动远远高于万科。
随行就市
“万科就是要打仗。”上述上市公司营运总监表示。据他所了解,万科仅在深圳一地,正在商谈收购的项目就有10多个,“他的公开折让,一方面可以为收购回笼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他开发商在他折让后不得不跟进,中小开发商的经营压力更大,他的收购机会又大大增加。”
摩根大通最新的研究报告也表示,未来内地房地产的整合会加剧。而他们判断,万科正是其中最大受益者之一。
万科的董事办主任谭华杰觉得外界是过度揣测了。他说,“万科就是做制造业的公司。对于一个制造业公司来说,只要做到随行就市就行。如果市场需要降价,我们一定会降价。把今年的利润转到未来的两年,我的利润并不会减少。”
记者从万科内部员工那里了解到,近半年来公司的策略一直在变动。稍微回顾一下,万科的降价策略最早出现在珠三角,2007年12月,万科在广州新开盘的4个项目同时采取了低价策略,定价比市场价下调10%~15%。果然反映良好,出现了开盘售罄的局面。这样的销售进度让万科甚为满意,价格策略开始调整。
2008年3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万科总经理郁亮表示,进入3月份,万科明显感到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万科公司在各地的项目销售情况也相当不错。“我们认为,未来的房价没有进一步深幅向下调整的空间……万科亦无价格调整的必要。”
“当时大家都以为探明了市场底部。”上述内部员工向记者表示。但随后几个月的发展超出了预料,销售情况一月不如一月。郁亮不得不表示,调整期内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行业资金紧张的局面在数年内都不会改变。这时万科已经调整策略,决定主动出击。用肖莉的话讲,就是为过冬“准备得更充分一些”。
然而市场内对于万科的“野心”一直有诸多猜测,而近期网络上流传的“万科松山湖会议纪要”更将这种猜测推到了高峰。这份“会议纪要”甚为形象地描述了万科对后市的看淡以及应对策略,“将手头的存货和正在开发推出的新货以最快的速度卖掉,我们再去买更便宜的土地,以更快的速度建设出更低成本的房子,以更低的价格快速出售。”
其后,虽然万科正式澄清此文为伪造,但行业对万科的不信任越发浓厚,有同行甚至宣称要杯葛万科。另一方面,由于万科的大规模降价,在各地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房潮”。有迹象表明,其他开发商与客户的压力已经开始影响到万科正常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