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实践篇
成都市的3700余户低收入家庭,今年就能住进自己的经济适用房了。目前成都在建的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是这3700余户在去年登记的。
“我们是提前登记,按需供应。”成都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市日前刚刚公布的一项5年计划显示,从今年开始,共规划拿出400亩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但相对于成都市每年超过2400万平方米的住宅销售面积,这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登记造房
早在2004年初,成都市政府公布消息称:“年内力争开工建设5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之后,这5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就没有了结果,甚至成了有关政府部门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
业界人士分析,当时中央政府正在对土地市场进行紧急整顿,“地根”从紧是这一计划受挫的重要原因。但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土地通过拍卖可以获取更大收益,也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房价。”一家驻成都的香港房地产顾问公司研究员侯先生说。
据记者了解,2004年初,成都主城区商品房均价不过每平方米3500元,而要2007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每平方米5200元;2004年,成都市土地拍卖价格平均是每亩345万元,一直到2007年以前,成都三环路外的地价水平最高不超过每亩600万元。但在“新特区”的推动下,城南、城东和城西土地价格全面突破千万元一亩,市中心的一宗82亩土地更是达到了每亩8800万元。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上,显然更加谨慎。“从2006年起,我市开始实施先登记再造房的制度。”上述成都市房管局官员表示,这样能够更好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由此,成都市政府上报给建设部的五年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内,成都拿出400亩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但照此估算,平均每年80亩土地,按照容积率为6.0计算,放量供应也就是30万平方米左右,就算全部造9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也只能解决4000户的住房问题。这在目前高房价的情况下,无疑是杯水车薪。
成都市有关部门也尝试对市场做一些细分,比如为进城的农民工建设“农民公寓”,为大学生、引进人才试点大学毕业生公寓、高级员工公寓,但上述官员表示,现在一些项目还在论证阶段,最终还是会回归到基本点——土地问题上。
难言之隐
成都市日前公布的2008年住房建设计划显示,计划建设商品住房10万套,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公共住房建设1.25万套,面积100万平方米。虽然公共住房占比超过10%,但是与广州、上海、重庆这些城市相比,还是要低一些。
“‘保障低端、调控中端、引导高端’是成都楼市调控的基本思路,推出具有保障性质的公共住房,实际就是‘保障低端’的实践,应该说不会对中高端商品房市场带来实质影响。”一位房管局官员认为,保障性住房侧重于引导市场,进而维护整个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商品房的影响应该很有限。
而实际上,去年成都市在城北、城东、城西先后推出红枫岭、北回归线、上东锦城、两河锦地4个限价房项目,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推出房源7600多套,均价控制在每平方米3700元左右。这些限价房项目已经让附近楼盘、特别是档次不甚高的商品房出现了定价困扰。
对于这个问题,一直跟踪保障性住宅的房地产顾问机构思进房产总经理文化勇认为,成都市在保障性住房问题上表现出的姿态是正确的,但很显然,一方面囿于经费问题,另一方面顾虑着土地收益,还担心着保障性住房会冲击现行房价走势,使得政府的举动有些变形。“从社会整体来讲,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土地,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这也是总理工作报告的要求。”
就此,成都市房管部门也承认,政府会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推盘速度和频率,具有保障性的公共住房对商品房影响并不直接,影响也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