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点就是国家更多地强调了经济健康发展、行业回归理性和产业转型。大家在思考再像过去那样做房地产行不行。比如商业,现在很多城市的商业做得非常多,二三线城市根本没那么多人口支撑。当国家反过来揭示这种经济问题本质时,反而直接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影响。
这几个现象使得今年房地产给人感觉好像是特别困难,但我觉得今年实际上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回归期。过去那种政策调控一方面担心价格上涨,另一方面又担心它对经济的影响,好像在调控但实际上是在助推房地产。这次国家通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反而使得房地产有一个健康发展。分类调控很明显,就是各个城市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企业来说,接下来应该思考的是当市场回归了以后,怎么去转型,怎么去创新。
观点地产新媒体: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可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走向?
黎振伟:如果国家没有大的政策去推动刺激这个市场的话,会继续往下跌。目前整体供应量是很高的,当然成熟度高的一线城市还是供不应求,但这种核心区供不应求的紧缺很难去解决。而且局部地区的紧缺不代表市场全面的紧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新型城镇化提出分散大城市的人口,但现在大城市的很多配套小城市是没有的。中小城市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住房问题,还有就业机会和资源对人口吸附力较小。现在很多地方的土地供应量非常大,一个三四线城市几十万人口,市区才十几万人,政府推出的土地和可建的面积可能可以卖十几年,靠本地的需求完全支撑不了。还有一个是商业地产,按照人均商业地产面积来看,很多城市已经超过国际标准,而且现在还面临电商的冲击。
房地产现在已经没那么容易赚钱了,所有的从业者都要思考如何重新面对这个行业。过去行业习惯的做法正面临新的问题,回归理性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观点地产新媒体:您怎么看三四线城市出现楼市分化的原因?
黎振伟: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很多地方城市过去追求短平快高速度发展,保证GDP增长时没有注重发展模式。很多人说中国城市发展就是三件事,拆迁、卖地、修马路,而没有注重能够跟当地经济结合的高附加值产业。而且这种高速发展也很难积累优质人才资源。当房地产的土地红利过去了以后,我觉得他们面临的转型并不容易。分类调控也要分类发展,三线城市房地产的根本是要有人,要有需求。没有人才,没有需求不可能有高速的发展。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杭州等地率先降价,有观点认为除了三四线以外部分二线城市也在面临较大的问题,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黎振伟:二线城市本来是有很好的基础可以大力发展,但是我觉得也是在短期过于依赖土地收入行为的作用下超越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比如说杭州,主要就是短期供应过量。二线城市相对一线城市没有这么多人口进入,但它可能恰恰又有很多新地去卖时就会出现问题,只不过二线城市比三线城市好一点,毕竟经济还有一定实力。
但这个问题不是一二三线这么简单,是现在所有的城市都面临的。如果一线城市有那么多土地资源可以卖也早卖光了,只不过是真的没有地了。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但是没有其它产业支撑只发展房地产是有问题的。这种现象跟城市的规模大小没关系,不去改变这种简单的发展模式都会出问题。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上半年很多的城市都传出尝试取消限购,您认为这种情况下应不应该放开限购措施?
黎振伟:其实这次呼和浩特提出解除限购,国家表态已经比较清楚,让地方政府自行调整。但是当中央分类调控的时候,反而是对地方政府的一个考验,应该如何去管理。有些城市,就算过去积压的房子释放了,市民一旦没信心,放开也没用。
中央政府权利下放反而考验地方政府的能力,要更多地去思考这个行业要如何更健康地发展。但一线城市限购是不能退出的,只是有可能会在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调整。
观点地产新媒体:今年银行流动性收紧造成的市场购买力不足,对楼市下行的影响有多大?
黎振伟:银根有所收紧,但是它是差异化贷款。确实现在银行个贷的申请控制得越来越严,不是中央不给个贷,对于刚需中央还是要求银行放款,但银行现在也要评估风险,觉得可能我的钱放高利贷有更高的收益,为什么要给个人房贷。银行现在的个贷利率也就7%,放高利贷有百分之十几,肯定就愿意放短期的。加上现在电子金融的出现,也使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很多人可能不存钱给银行放给那些电子金融。所以世联行今年就推出一个云贷,解决了很多人支付力不足、贷款困难的问题,当然我们的云贷首先是对那些能够拿到贷款的人。
返回海西房产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