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莫利·巴利斯在《购物的社会学》中的观点,百货公司的最大魅力在于种类齐全的商品,有吸引人的商品陈列,顾客无论购买与否,均能自由地品评商品。但是,当超级大卖场和品牌连锁店出现时,百货业均不可避免地遭受打击。前者同样齐全却更加便宜;后者则更加细分更加专业。
当消费者需求发生更大变化的时候,百货公司再一次受到冲击。过去消费者将百货公司当作生活方式的教科书。现在,他们只将它看作一个生活场所,希望在其中完成他们的聚友、购物、休闲的综合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希望百货公司能够在功能业态丰富性、空间体验感、服务完备度等方面都达到更佳水准。多业态多功能复合、体现一站式消费的购物中心正是迎合此类消费趋势的类型代表。但百货仍然是一个更重视“商场”本质——卖东西的场所。遗憾地说,百货公司与当下主力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产生了错位,让消费者渐渐疏远了百货公司。
当电子商务出现之后,曾经冲击百货公司的超市、品牌连锁店以及购物中心——这些零售业中的实体店,现在统统和百货公司站在了同一阵线。
如果仔细比较发生的每一次冲击,我们会发现它们无不遵循着同一个原则,即谁能为消费者在需要时提供对的商品,并且更灵活更贴心地服务他们,谁就能颠覆市场。无论是从1852年起逐渐打败手工艺人杂铺的大型百货商店,1990年代初取代西尔斯百货的沃尔玛连锁超商模式,还是现在将实体零售业打得节节败退的电子商务,都是如此。
回到百货业之死的话题。不断地有人来问我,百货业真的没有希望了吗?我想也未必如此。美国的梅西百货就是一个特例。作为纽约市最老的百货公司,梅西百货的第一家店开于1858年,在2013年5月它对外宣布自己当年第一季度利润同比增长20%至2.17亿美元。梅西百货的策略是将店面转型为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在线销售。此举不但扩增了线上商店的品类,也能避免库存堆积。某件在波士顿没人要的外套,可以运送给纽约的顾客;听起来很花成本,但梅西百货的CFO称,如果可以避免降价,就能弥补大部分的运送成本,还能让消费者满意。
所以,当中国百货公司都在哀叹自身命运的时候,不如想想怎么杀入对方阵线,将市场份额抢回来。毕竟,谁在乎百货公司该是什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