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要结束的征兆在1990初期已经悄然发生,但是,当时百货业的许多人都认为发生的都是好事。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迁潮,商品供应变得更加丰富,市场由垄断变成开放,百货公司都在大兴土木——建分店、盖大楼、并购甚至跨区域扩张,销售额更是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
这一系列的好事最终演变成了坏事。按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规划,在中国城市中,人口大量往郊区迁移,商业区与居住区被剥离,原有的城市中心地带的分布图被改变。这大大削减了百货公司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过去,它们大多位于码头、交通要塞、旧城区,但在城市升级改造中其地理位置渐渐没落了,因地理位置带来的人气也一落千丈。
上海第五百货便是如此。成立于1951年的第五百货位于十六铺码头附近。那里曾经是上海的水上大门,通往南通、宁波的水路都从那里开始。除了附近的居民,从十六铺返回附近城市的人也总要在第五百货买了东西才离开。但在1990年代,陆路代替了水路,加之十六铺附近居民的搬迁,人气一落千丈的第五百货只好关门,将房产出租了事。
这一幕跟1950年代的美国何其相似。当时,美国出现了城市空心化潮流,造成了当地一批百货公司的关门。实际上,如果你回顾各个国家百货公司的发展历史,会发现它们的最初衰败都源于此。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土地价格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业建筑及装修成本亦大幅提升,这些都大幅拉高了零售物业的投资预算,激发了物业出租方对租金收益的更高预期。而百货公司多以“联营”模式运作,其实质是由百货从业主方承租场地并统一管理,由品牌陈列销售货物,双方进行收益分成。百货的赢利能力决定了其相对不高的租金承受力,再加之近几年利润普遍下滑,租金便成为了越来越重的负担,对项目的持续运营形成了障碍。另一方面,ZARA、H&M、MUJI等具有设计感、个性特征鲜明的中型店铺,具有更高的租金支付能力,为业主提供了联合几家此类品牌来替代百货的机会。
不得不说,百货公司也让人觉得越来越无趣了。它在1880年代是摆满货品的带顶棚走廊,在1940年代是出售各类商品的高楼大厦,然后,就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