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坏,只有更坏。这两年中国百货公司的表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2012年,中国百货业发生历史上最大规模关店潮的时候,我们还在想,最坏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结果,2013年整个行业的寒潮还在继续。
让我们来看看2013年发生了哪些关店事件:2013年3月,京城知名百货大佬贵友关闭了自己的方庄店;5月31日,大洋百货石家庄店关店;6月1日,在沈阳太原街陪伴消费者走过5年的伊势丹百货停止营业;7月15日,盘踞成都春熙商圈达20年之久的成都太平洋百货突然关门停业;8月底,继百盛贵阳鲜花店关闭不到3个月后,百盛在石家庄的一处门店也关店撤离。
尽管整个行业的相关数据还没有完全的统计,但从一线传递的信息来看,2013年中国百货业的日子不会好于2012年。
百货公司被逼进了死胡同。电子商务网站正大行其道。做一下对比吧:艾瑞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销售额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3万亿,同比增长66.3%,而2006年,这个数据还仅仅是260多亿。
许多人相信,电商就是杀死百货业的凶手。百货“衰退”史正是电商“成长”史。而且,种种迹象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人用网络取代了百货——即使他们进入百货公司,也为了“抄码”。这种线下试衣线上买衣的做法,彻底将百货沦为了“试衣间”。
如果将回顾的时间节点放得更久远一些,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中国百货公司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有过一段非常辉煌的日子。不少百货公司的门口总是排着长队,一些百货公司在最高峰为了控制人流量甚至推出了3毛钱一张的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