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分好管理好
住得安心又舒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古到今,安居都是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情结。
在成都市保障房小区皇经嘉苑,管理者专门为爱打麻将的居民免费开辟了一间活动室。正在和邻居打麻将的杨亚义大姐说,小区不仅干净,物业24小时的服务也格外贴心,尤其是提供这间麻将室给大家娱乐,不仅方便,还拉近了邻里关系。
在这个看上去和普通商品房小区并无区别的保障房社区,不仅有物业周到又便宜的服务,还专门开设了这样的活动室。活动室的隔壁,是被称为“益多之家”的保障房社区公益机构,专门为保障房小区提供物业管理之外的公共服务,志愿者在这里为社区居民提供老年人照顾、就业服务、残疾人服务等。对于低收入家庭、独居老人和残疾人较多的保障房社区来说,这样周到的公益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十七大以来,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陆续竣工,进入分配和使用阶段,能不能分配好、管理好,变得越来越重要,关系到保障房事业能否可持续地运转下去。
公平分配是保障性住房管理的“生命线”。为了让保障房的分配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各地均规范了对住房、收入、财产等有关信息的审核,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建立了“初审、复审、终审”三级审核以及在社区和新闻媒体“两级公示”制度。统一摇号、公开配租、电视直播、全程公证的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到保障房分配中,方便群众的监督。
不仅要住得进,还要住得起、住得好。大量低收入和鳏寡孤独家庭聚居的保障房社区,如果管理不好,很有可能变成一些国家出现的“贫民窟”,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如今建成的保障房小区,人们能获得和商品房小区几乎相同的专业物业服务,通过政府的补贴,保障对象所交的物业费却不高。不少社区把物业服务的岗位留给了社区居民,不仅使保障对象实现了安居,还帮助一部分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把保障房社区管好,实际上是一场社会管理的变革。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促进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和不同职业、文化背景群体的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住房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如今在许多规模较大的保障房小区,居民们足不出小区,就可以到社区服务站办理社保、民政等各种事务。到社区医院看病很方便,社区组织的招聘会也实实在在地帮大家找到了工作,各种文化活动、公益活动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在保障房社区,总能看到居民脸上的笑容,体会他们此刻的幸福。
住房体系基本完善
既保民生又促经济
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城镇化,解决好快速城镇化伴生的住房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45岁的农民工熊建明一家三口是重庆市公租房小区民心佳园的首批入住者。通过申请和公开摇号,熊建明幸运地选到了民心佳园最大的80平方米、三居室户型。这样,夫妻俩和两个孩子都可以住进来。
老家在重庆忠县的熊建明12年前就来到重庆主城区打工,妻子和两个孩子也早早来到重庆主城区。如今一家人都在重庆打工,每月总收入有4000多元。这套公租房月租金约为900元,熊建明觉得可以承受。能住进这套崭新的公租房,一家人也算在城市里真正稳定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