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减法
宋卫平在2011年《绿城房地产集团2012年度工作设想》上,提出2012年的重点是加强销售。
将销售作为重点,背景是去年囤下的巨量存货。本报获悉的数据是,2012年绿城可售项目总额达到1000亿元,2011年存货就达到700多亿。而2011年的上年存货只有200亿元。
“以前的项目好卖,公司对项目的营销不太重视,绿城内部也做了反思,要在营销方面多下工夫。”一位绿城高管说,“此前项目不打折的原则,现在已经没有那么死咬不放,公司高层基本接受随行就市的策略。”
对待营销问题的态度转变,实际反映宋卫平等高层,在公司运营尤其是财务运营思路上,有所调整。
此前有人在微博 上评价宋卫平,认为其“1.没有财务概念;2.没有成本概念;3.没有财务成本的时间价值概念”。尽管此言似乎有些绝对,但仍然引起了许多观察者的共鸣。
绿城的设计成本、材料用工成本,都令很多开发商难以望其项背。“比如说绿城玫瑰园现有的260多套别墅,每个户型大概只有两三套,这些设计都出自大师之手,设计费一项就差距巨大。而上海很多同规模别墅区,户型则只有几种。”有业内人士说。
“上海玫瑰园装修成本达到1.4万元/平方米,这个标准大大超出很多豪宅的标准。”上海玫瑰园副总经理沈旦临说,“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绿城对产品极致追求的典型,每平方米用钢筋是很多豪宅的3-4倍。”
不仅是用工、材料,绿城房子的财务成本同样高出同行业一大截。据不完全统计,绿城利息摊到项目上的成本超过1200元/平方米,超过万科两倍以上。
本轮调控中绿城遭受的种种质疑,令公司内部高层进行了反思。“以前一直注重做加法,可能后面要做减法。当然这不是说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但是在一些项目,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项目,要合理定位。”一位绿城项目老总说。
“以前宋总做产品是不分地域,不分客户群体,现在可能要更多考虑产品线的细分。现在开始接受,要在合理的时间、合理的区域做合理的产品。”上述项目老总说。
2011年,绿城内部搞过两次全年的专项培训。一次是工程精细化,针对工程系统人员。另一项培训就是针对成本管理体系,绿城组织了80个培训班,3766人次参训,3708人参考,几乎覆盖公司全员。目标是促进成本咨询项目落地,确保成本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从财务角度看,最大的调整,是宋总更加注重风险控制,提出‘最好的房地产公司不一定就是最大的’这个概念。”冯征说。
这可能是真正会让绿城面目一新的转变。
以前绿城通过高价买地、高负债率来扩张市场份额,因为负债率高,跟金融机构融资议价能力差。“2011一年,光利息成本就有30多个亿,这对很多地产公司而言,无疑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冯征说。
在资金层面,2008年的那场危机,被很多观察者认为远甚本轮调控严重。但当年政策骤然松动,令绿城起死回生,宋的高负债战略得以延续。此番调控深且长,绿城终于妥协。
冯征坦陈,“如果绿城通过项目腾挪后存活,在行业新一轮的上升周期中,仍然坚持高负债扩张,那么公司今后还会在扩张和濒死之间挣扎,投资人的信心恐怕要进一步萎缩,绿城会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