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救还是扩张?留退路还是找出路?1月5日,新闻不断的绿城中国一天之内连发四个公告,宣布分别转让无锡项目、杭州绿城兰园、新华造纸厂项目以及上海东海广场二期,频繁的股权融资顿时引发业界高度关注。据悉,转让三地4个项目将给绿城带来近3亿元的收入,加上此前已顺利转让的外滩证大地王项目,总金额达到13亿元左右。
如此密集地进行股权转让,绿城显然已经启动董事长宋卫平于去年11月初就曾提及的“危机应对预案”。尽管宋卫平在回应媒体时并不讳言,自称转让项目是因为现金流紧张,并称这是合适的、自然的平常事,但对于房企而言,土地、物业毕竟弥足珍贵,股权更是直接关系公司的决策权限和利润份额,绿城通过这种高成本的融资方式化险为夷,多少有些“断腕求生”的意味。
【现象】
股权交易趋于频繁
资金难题普遍化
“绿城近期充实资金的举动,目前在全国性的大型房企中还并不多见,但在成交量下滑、资金被库存套牢、融资难度加大的多面夹击下,如何补充资金、增加流动性,已经成为房企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对记者表示,“绿城的现状不过是当下楼市的一个缩影,2012年房企融资或以价换量的现象极有可能愈演愈烈。”
实际上,2011年楼市股权变动交易频繁。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显示,2011年交易市场共出现近500宗房地产行业股权及资产交易(不包含关联交易),涉及金额超过1500亿元;规模股权交易达124宗,交易总金额达471.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另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不完全统计,2011年上市房企中,股权出让共183宗,与去年相比增加72宗,增长65%(见下表)。在房企资金充实度大大降低而存货积压严重的情况下,2012年房企的股权并购仍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