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房经过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期后,保障房的重新崛起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回归房改的原点。但一面是中央高调建设保障房的决心,一面是任志强等人对保障房建设成果的现状担心,心与心的较量谁能占上风?在地方政府的利益纠结与制度缺失下,中国房地产真的会回归到“市场归市场、保障归保障”的原点上?3600万套保障房会不会成为亿万百姓心中的“理想国”?会不会成为人们遥不可及的“乌托邦”?3600万套保障房“大跃进”最后会否是纸上谈兵?谁来保障这“3600万套”保障房?或许只有当未来成为历史的那一刻,答案才会揭晓。
一、3600万套保障房“画饼充饥”?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中国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在住房中的覆盖率可以达到20%。仅仅在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大幅提高至1000万套,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所言,今年保障房数量可能将首次超过商品房。
“3600万套”是一个什么数字概念?“3600万套”或许与对保障性住房的极大需求相比仍然是算不得什么惊人的数字,可回想过去保障房无论是建设速度还是数量恐怕将会对这“3600万套”不敢小觑了。
不说远了,就拿去年保障房建设来说,今年大手笔的“鸿篇巨制”就足以让人为“3600万套”拍手称快了。2010年地方土地出让收入高达2.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但其中仅有463亿元用于廉租住房保障支出,占比不足1.6%。
未来五年,中国政府计划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资金筹措必然会成为一大难题。地方的巨额土地收入如不能及时输血保障房,保障房的建设情况令人生忧。
而瞬间爆发的“3600万套”会不会由此引发大跃进时代的来临?此担心并非多余,任志强就放话认为,3600万套保障房是大跃进,目标很难实现。地方政府很难将高价的土地用于保障房建设;今年完成1000万套任务,地方政府需要配套4000亿的资金,地方政府的财力很难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