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央企正在寻找各种融资渠道。
中冶副总裁张兆祥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冶正在计划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人寿共同研究针对保障性住房的创新性融资方式。
上述中冶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今年融资政策将更加倾向于保障性住房投资,并预计地方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金融支持将会加大。
国资委在《通知》中要求,房地产开发类央企“要抓住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投资补助、财政贴息、融资、税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的机会”,“将保障性住房与商业性房地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不过,张兆祥坦承,保障房建设的具体进度,要视金融政策和国家政策的落实情况而定。
从贷款数据看,前景似乎是乐观的,保障性住房比之商品房,正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4月28日,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也反映出了这一趋势。2011第一季度2.24万亿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房地产开发贷新增1678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7.0%,比上年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新增 651亿元,比年初增长40.1%,保障房新增开发贷款占到房地产开发贷的四成左右。
五矿置业总经理田景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商品房资金紧缩的局面下,保障房可以获得贷款方面的倾斜,这对企业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盈利模式忧虑
当然,采访中,虽然多家央企从政治任务、社会责任高度,应允了保障房项目;但由于自负盈亏的企业运作,实际操作中,一些央企也存担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企高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国资委号召央企加大保障房建设,但当前最大的矛盾是短期行为和长期体系建立的矛盾,“做法很值得商榷”。
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并讲话,强调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是硬任务。
“央企可以贡献力量,但保障房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地方政府一方面想通过市场化的途径来解决保障房的建设,另一方面又不肯舍弃土地财政和税收带来的收益,于是就将企业置于尴尬的境地,利润空间极其有限。”前述不愿具名的央企高管称。
令众多央企倍感困惑的还有规则的不确定性。例如,公租房本来是用于长期出租的保障房,但亦有一些地方允许五年之后回购。
由此前述不愿具名的央企高管担心,保障房建成之后或许会引发更严重的矛盾:尽管完成了政治任务,但会形成新的利益既得者,“不单单是‘建’,还有养和管,最根本的问题是长期保障体系的建立”。
而不同的地方在保障房建设方面出台的政策也不同,显然,央企想要参与保障房建设,并且不亏损,很大程度取决于如何和地方进行议价,商讨优惠的条件。
十六家央企中,仅有中国建筑、中铁建、中冶、葛洲坝等企业拥有自己的施工建筑队伍,也并非所有央企拥有全产业链优势,大多数央企只能以投资方式建设保障房,而据了解,以投资方式建保障房,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