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一年的楼市调控让他们很尴尬。被不少人视为房价疯涨“直接推手”的他们,这一年要直接面对银根紧缩和市场限购的双重打击。
但是大多数人依然选择“扛着”,降价的只是少数。而这少数几个降价者,迎来的又是维权退房的风波。从《财经网》记者的采访发现,部分开发商选择“扛着”或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现行政策无法持久延续,或者扛住这一时,春天就来了。
政策方面依然透露着从紧、不放松的信号。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4月15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今年的房价,不是市场说了算,也不是开发商说了算,更不是任志强(微博 专栏)说了算,是政府说了算。政府说稳中有降,它就会稳中有降,否则就是他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了。生存永远是第一法则,或许,开发商们是该听听潘石屹的话了。
不容忽视的是,在被指责为“奸商”时,一些开发商们并不抵触现在的房地产调控,甚至表现出了理解。。而政府已成为掌握市场资源和行政力量的主导者,如何更好理解政策变化,争取政府支持,对开发商们来说至关重要。
对房地产调控效果,他们也不认同
作为最直接的受调控者,开发商们给历时一年的房地产调控给的评论是:不如人意。这一年,房市成交量大幅下滑,房屋成交价格依然在上升。
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住宅月均成交面积为132万平米,较2009年下降了40%;全年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1685.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42.4%。从价格来看,2010年上海市全年新建商品住宅全市平均销售价格为14213元/平方米,全年住宅成交均价较2009年增长了13%。
潘石屹在接受《财经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2010年一边是房地产调控的风声鹤唳,另一边又是房地产价格上涨最快的一年,房地产的成交量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5.25万亿。他称,土地供应的短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两条不改变,房价很难控制得住。
此外,潘石屹认为,整个房地产调控牵扯太多,不是国土资源部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例如像闲置土地的清理,不要说两年以上没有开发的,就连十年以上不开发的地都很多,他放在这个地方,有的还背负着纠纷、法院的官司,各种东西在一起,如果没有法律的配合,没有别的部门配合,没有办法执行。”
在城市土地日渐减少,地方政府又严重依赖卖地“为生”的背景下,房地产调控的最终效果肯定是令人失望的,这是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宝红的评价。他在接受《财经网》记者采访时称,房地产的主要问题就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我们没有触及到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上看,效果肯定是不尽人意的。”
和国外通过对存量土地征收物业税、房产税等方式不同的是,我国的土地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卖地。自2004年以来,中国开始对土地实行“招、拍、挂”,全国土地收入猛增。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70.4%。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的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上海、大连3个城市土地出让金均超过1000亿元,其中北京最高,为1628亿元,上海次之,1530亿元,大连排名第三,1117亿元。
现在,土地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中的占比之高,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程度。2010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6.6%。而10年前即2001年,这一比例只有16.6%。10年间,翻了近五番。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房价10年间也大体上涨了相同的倍数。
这说明,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最直接推手,而其对高房价的依赖又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对地方政府而言,和土地捆绑也是无奈之举。季宝红称,90年代税制改革以后,中央的财富积累已经相当充沛,但是地方政府除了土地并没有其他的经济发展抓手,所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利益驱使的动力机制还存在,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的模式不会跟着改变,所以房地产调控从根本上肯定调控不好。
他直言,现行机制下政府是唯一的土地卖家,可以控制土地数量的多少,现在地价不会跌的唯一原因也就是政府在操纵地价。政府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供地的节奏和数量,维持目前的高地价或者卖得更高。“你看我们实行招拍挂过程当中,地价比房价的涨幅更厉害。”
季宝红称,哄抬地价的不是开发商。“开发商谁愿意多付钱拿地?他是迫于无奈,是对市场的预判,认为土地稀缺性,因为政府供地像挤牙膏一样。做个比喻:政府推地采取饥饿疗法,就像杭州有景点叫花港观鱼,鱼都是很饥饿的,面包洒下去,会马上来争抢着吃。”
龙湖地产投资发展高级经理陈世勋表示,当前的房地产调控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通胀能不能控制得住,如果控制到一定程度,是不是在银根上能够稍微放松一些?他认为,如果继续调整,政策叠加的效果可能是政府的预期目标实现不了,同时却让经济硬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