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实现这种理想,路还有多远?
壮大中产阶层,首先要让他们至少不必为生计发愁,具备阶层晋升的精力与能力。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在收入分配改革中,必须将控高、扩中与提低协调进行。” 中低收入者主要依靠劳动获得收入,因此“提低”最重要就是扩大就业。此外,还需要大力鼓励创业,发展能增加中等收入人口和能增加就业的小企业,以改善创造和分配财富的结构,让更多“小老板”成为中等收入者的有生力量。
“直接减税能有效增加人们的收入。”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王先生说。他已工作4年以上,6000多元的月薪听起来还不错,但房贷、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处处都得花钱,如果不是省吃俭用,一不小心就能成为月光族。“收入就这么点,每年还要交纳近万元的个人所得税,心里能舒坦吗?”王先生说。
对于有专家认为“无论在财政领域还是调节分配的领域,调整个人所得税能发挥的作用都不是太大”的观点,王先生并不认同:“我们的每一毛钱都是辛辛苦苦赚的,每一笔钱都有它的用处,怎么能说作用不大呢?”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报告,1990—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到41.4%,降低了12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
进行收入分配改革,“限高”这一环节不可忽视。杨宜勇认为,如果不能遏制财富向少数富裕阶层过度集中,不仅会增加贫富间的差距、产生不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同样也不利于中产阶层的成长与发育。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清理灰色收入、打击非法收入。
壮大中产阶层,需要为他们减负。事实上,很多中产的绝对收入并不低,以北京为例,月薪5000元—20000元的人群不少。但是,这些人的生活压力同样不轻。一旦遭遇住房、教育、养老等任何一个问题,“中产”们的腰包就迅速缩水了。专家认为,政府在二次分配方面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发挥财税政策的收入转移作用,确保财政的公共性和满足教育、社保、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壮大中产阶层,还要培养好后备军。近两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很多流入“蚁族”。必须创造就业与创业的公平环境,通过公正的机制保障公平竞争,疏通人才向上流动的通道;再者,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为低收入群体改善生活、改变命运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提供与贡献相匹配的收入、与劳动相对等的报酬,让“蚁族”也拥有放飞理想的机会和条件。
被“锁定”的中产预期
在帮助公众增收减负的基础上,通过深化改革,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让社会各阶层的成员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
在就有关话题采访中产阶层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即中产阶层虽然会为成了“房奴”、“车奴”、“孩奴”等而倍感压力,但更令他们焦虑的,是对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困境、改变现状感到无助。
接受笔者采访的广州一家企业职工小成说,在她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自己没有大幅涨薪的希望,没有提拔晋升的机会,没有创业自立的可能,除非哪一天自己“撞大运、中彩票”,否则一定会被住房、教育、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压得喘不过气,不仅“中产”不可及,向下流动成为社会底层倒是“大有希望”。
这种预期反映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中产”向上流动非常困难,而向下掉落相对容易,社会流动呈现不畅通的特征。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中国“中产阶层”中有3.03亿属于底层中产,经济状况略强于贫困人群,一旦遭遇任何重大危机,很容易重新陷入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