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厦门户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厦门生活、工作、养老,成了很多人争先追逐的梦。来自漳州龙海的老康一家,便与厦门有着半个世纪的“纠葛”,做了半个世纪的“落户梦”。沧海桑田,几经变迁,跟随着厦门户籍政策的变化,老康的许多亲人都成了厦门人,而老康的儿子虽然在厦门已经买了房子,却还是暂住在自家房子的外地人。
何时才能实现“落户梦”?老康只能寄望于更宽松政策的出台。
1、老祖母不放行 放弃迁居厦门
时间背景:户籍政策未出台,无落户管制。
“当年如果不是因为祖母,我们早就是厦门人了,也不用现在还如此折腾。”老康今年63岁,一家世代居住在龙海的九龙江畔,说起厦门户口,他感慨良多。
那是新中国成立之前,家里穷,没有农田。为了生计,老康的父亲与老康的大伯父和二伯父,从龙海到厦门讨生活。老康的父亲在码头当工人扛沙袋,大伯父和二伯父在一个老乡开的面厂当学徒。老家只有祖母一人操持着家务。
老康说,1952年,父亲、大伯父和二伯父在厦门工作已比较稳定,于是大家就提出举家搬到厦门的想法,希望这样能更加安心工作,不用来回跑。他母亲和妯娌也开始偷偷收拾行李,并将家中的鸡鸭装进笼子。可是祖母却发话说,死也不离开故土,不管别人怎么劝都不同意。父亲三兄弟没有办法,商量之后决定遵照老人的意愿,放弃迁居厦门,女眷留在老家和祖母一起,他们则回厦门工作。
2、大伯回家耕地 无法再回厦门
时间背景:1958年全国户籍政策出台,农村和城市户口不能随意流动。
回忆以前,老康说,家族里应该算大伯父牺牲最大,也最辛苦。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土改,老家按照人口分了土地,他们家也分到不少。家里的农活全部由祖母带着女眷包揽,由于祖母的年纪越来越大,再加上没有男丁劳力,越发显得吃力。
那时,大伯父在厦门已经是面厂的主力工人,收入很不错,可是土地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寸土寸金,好不容易分到土地,更是舍不得荒废。于是,在1956年,大伯父放弃厦门的工作,回老家种地。
等到祖母过世之后,那已经是全国户口登记条例出台之后了,这时全家想要再迁居厦门已是不可能。大伯父也因此无法再回厦门工作,直到现在一直待在农村老家。
3、弟弟补员进城 户口一出一进
时间背景:户籍严格管控的年代,户口一个萝卜一个坑。
因为父亲和二伯父都在厦门上班,吃的是城市口粮,当时那叫铁饭碗,老康小时候就特别向往厦门。虽然在计划经济时代,到厦门工作、落户非常难,不过,可以通过补员成为厦门人。老康的弟弟和堂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进城梦。
1978年,老康的父亲在码头工作已经有30多年,到了退休年龄。当时国家有补员政策,为了留住厦门户口,父亲提出退休,让子女补员。老康有兄弟姐妹三人,弟弟最小,读的书也最多,高中毕业。老康说,考虑到弟弟年纪比较小,文凭又比较高,今后比较有前途,于是他主动提出让弟弟去补员,“要不按照老规矩,应该是长子接替父亲职位”。
但是,在那个年代,到厦门落户非常严格,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弟弟进城补员,必须父亲先退休,将户口迁回老家(农村),这样弟弟的户口才能从龙海老家(农村)迁到厦门(城里)。1982年,二伯父也退休回老家,堂弟补员进了厦门城。再后来,弟弟就在厦门扎下了根,在厦门结婚生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厦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