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数据的真确性,但我们又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其真确性。以难以确保真确性的数据作为文章的证据,能证明什么?
更令人悲哀的时,有很多更重要、更敏感的数据我们无从获知,例如不同房价降幅的银行压力测试数据。就像楼盘实际成交量、企业实际利润率一样,有些数据永远掌握在最高领导人手中。
因此,我们经常建议房地产企业:拿地时要凭敏锐度和直觉,可行性研究报告只是佐证;进行下面合作开发时,要看对方领导人如何,审慎调查只是必要的程序;制订战略规划时,要看股东的行业心态是否乐观,数理推算结果也只是验证;建立、推行管理体系是必要的,但不要忘了人本、和谐才是企业发展之本……类似这些,其实是思维方式或方法论问题。那么我们写文章时,是不是也应该从理论、方法论入手,而不是从数据推论观点入手呢?
谬误4:以行业代替产业,以住宅市场代替房地产市场
除了观点存在很多谬误外,在见诸媒体的文章中或公开演讲中,很多作者和专家还对一些常用术语的概念混淆不清,经常张冠李戴,犯外行一样的低级错误。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以行业代替产业,以住宅市场代替房地产市场,把新房、住房成交量作为测评房地产景气度的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
事实上,房地产业是一个产业,不是一个行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产业的定义是“构成国民经济的行业和部门”,而行业是“工商业中的类别”。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也有值得推敲和商榷之处,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与行业之区别。通常意义上,产业比行业的概念广,如房地产业,就包含了其中的多个行业和相关部门。在我国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内,房地产业包含了四个行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其它房地产活动(如房地产评估、房地产管理咨询等)。
房地产市场不仅指住宅市场。房地产市场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住宅市场只是房地产二级市场中的分类市场之一。
新房成交量、价属于市场先导性指标,无疑是测评房地产景气度的最重要指标,但绝不能代替开竣工量、土地成交量、投资信心指数等其它指标,否则就有“管窥”之虞,可能犯瞎子摸象的错误。反之,如果树立产业思维并在产业思维指引下,就能更全面地捕捉到市场各自信号,并进而做出更及时、准确的判断。
另外,房地产市场也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市场,它既与上下游市场高度关联,又与股市、外资政策等息息相关,并且这一切还要置于整体“基本面”上。而我国的经济“基本面”又脱离不了整个国际金融、经济形势。
面对“极为复杂”的2010年,温总理都“左右两难”,谁还有慧眼通过新房成交指标看清整个房地产市场呢?如果你能,恭喜你,你解决了困扰国民经济的第一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