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误2:本轮调控,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房地产市场始终有唱衰派与唱兴派(看涨派)之别(参见笔者文章《房地产市场十大规律》)。
本轮调控伊始,以CCTV2、中国社科院以及几位以鼓噪降级为主业的博客写手等唱衰派代表,就像吃了兴奋剂一样,发着狠劲一定要“证明自己判断对了,哪怕只有一次”。有的断言房价非降不可,有的甚至断言会下降30%。竟连看涨派代表任志强的立场也好像松动了,无论是由衷的,还是吓唬政府。
为了证明什么而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证据,往往会无视事物的本身意义所在。就像两个当街对骂的村妇,一个说另一个与她丈夫偷情了,一个说另一个不要脸。而丈夫——矛盾冲突的主体,此时可能躲在门后偷着乐呢。
因为专业从事房地产管理咨询之故,本人对制度学有较深入的系统研究,加之对十几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几乎熟记在心,并参与过多次政策研究会议,因此始终对市场调控政策的系统性、及时性、适宜性和有效性抱有很大的怀疑。甚至当媒体上关于市场走势、房价的讨论愈发热闹时,发言的欲望愈发低落,就好像《手机》中严守一恐惧性地躲避手机一样。
静心深思以下,如果下面这些问题没有突破,调控政策能有唱衰派所期望的效果吗:
◎土地制度可以说是房地产市场一些问题的核心所在。试问在可预见的将来,土地和国有性质和政府集中垄断的格局会有改变吗?哪怕是些许!
◎土地市场的问题其实反映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的不对称。试问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财税制度会有重大突破或根本性改革吗?哪怕是些许!
◎谁都知道保障房建设很重要。但当公务员们能够拿出充足的证据证明自己属于保障对象(可以很容易拿出月收入3000元、妻子下岗、孩子上学等证据),而“X漂”们却拿不出证明,眼看着数量少得可怜的保障房流入到机关公务员手中,你是不是感觉很无奈,毫无办法?你能改变这个市场最大利益集团吗?你不能!
◎人口流动红利和城市化趋势是住房需求的源动力。试问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趋势会改变吗?放眼全球,回望两百年,你能举出通过垄断供应、抑制需求而实现调控目的的例子来吗?反面的例子倒是有很多,比如军火、毒品,屡禁不绝!
前些日子,北京媒体报道说,四环内的平均房价已达34620元/㎡。一位计划在北京给孩子买房的外地朋友问怎么涨得这么快,我说天安门周围的房子有多贵,四环边儿的房子就该多贵,因为四环内几乎没有地了——四环边儿房子就是天安门周围的房子。
如果在可预见的将来,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难以改变,你能奢望调控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