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新政猜想
其实,执行中的楼市新政确实严厉。从“国4条”,到“五部委打击囤地的通知”,再到“国11条”,围绕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中央在信贷、税收、土地出让和管理、商品房销售、外资购房等多个环节提出了紧缩方针或措施。与此同时,有关房产税、物业税的传闻亦风声不断。
然而,此轮房租大涨却让新政变得“尴尬”起来。华尔街日报中文版近日刊文指出,从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的盛衰周期来看,房价和房租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这一波“涨租潮”给调控新政敲响了“革命尚未成功”的警钟。
与此同时,据时代周报了解,不少所谓的“刚性需求户”开始对调控预期感到悲观,因为,自他们转购为租,租金暴涨,甚至,租房不如买房,交房租不如还月供。而洪应则发现,不少房东心里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如果开征房产税,收益必定减少,那么,每月先涨200元租金。
对此,顾海波认为,房租上升,则房屋租售比下降。自2009年始,中国城市的房屋租售比指标一般高达400以上,某些房价畸高的城市甚至超过600,接近1000。而今,租金上调,反而使租售比显得略微合理,甚至表明房产已较过去更具投资价值。
在他看来,炒作房租的幕后推手是为调控所累的利益受害者,其真实意图正是希望投资者以及步入租市的刚性需求重新入市,抵消房产新政的冷却效果。
所以,从抑制投资、投机的角度来看,楼市新政似乎是成功的,至少触痛了利益者的神经。同时,依据21世纪不动产6月份的分析报告,前期投资者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上海区域房价的降幅。换而言之,由于政策严厉,部分投资者退潮,上海房价开始松动。
不过,新政尚未治愈楼市顽疾。汤辉告诉时代周报,“房租之所以能够炒起来,并非因为新政调控不到位,而是政府始终没有兑现有关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承诺。”
事实上,早在3年之前,上海就开始在张江试点带有“公租房”性质的“人才公寓”,并在全市推广,以解决“居不易”的问题。但此类公寓,对入住者的要求大抵为:本科以上学历、所在企业在本区注册交税、在上海无住房。如此高的门槛将大多数住房困难户排除在外。
而今,6月12日,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了旨在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公租房被提升为“国家战略”。此前,上海已出台了地方公租房建设意见。
对此,顾海波认为,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尽快落实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届时,城市中20%左右的中等偏低收入群体将“住有所居”,那么,房租问题甚至不用出台任何政策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