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可以让市场发挥作用并充分扩大供给的周期就出台过度的打压政策,其结果会让在危机之后刚刚抬头的投资增长信心再一次受挫。当社会的重心转向了观望中央将预期出台更多严格的政策时,这种投资的减弱、供给的下降必然会给下一次的需求报复带来更大的冲击。
国家统计局称,一季度企业景气指数高达132.9,连续四个季度位于景气区间;企业家信心指数增加,唯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回落,已充分显示了在政府逆市调控的对政策措施下,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意愿下降,对政策前景的信心回落,尤其是每次政策的出台都导致房地产股市的下跌。尽管年报、季报都充分显示了企业的成长和真实效益的增长,但社会、股民对房地产政策的怀疑让企业的估值扭曲了,无法实现价值的发现。房地产企业的再融资不断在信贷政策和股市政策的变动中撞墙或停滞,市场化在政策的监管和审批中也形成了扭曲,变成了行政干预的工具,不但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也带动企业家信心指数的下降。
市场中商品房的销售与价格双向上涨,本应是反映企业经营效益增加的,但对政策预期的担忧反而在量价齐升中加大了政策必然扭曲而加大调控力度和行政干预的必然性,让股民们对市场中股票的前景堪忧。
如果这种对政策的担忧转变成了现实,必然出现的结果仍会是供求的减少、投资的下降,消费者只能在饥饿中饱受价格上涨的伤害,并让市场中的价格失控。
最终能让消费者受益的不是短期性的暴跌暴涨,而是长期稳定的上涨;不是过客上涨的预期,不是政策忽左忽右的转向,而是对短期价格上涨的容忍。加大供给渡过难关,寻求长期稳定的增长。在中国政府手中有粮、有肉可以用增加存储量的方式调节市场中的供求余短的情况下,库存可以解决生产周期性的矛盾。但中央政府手中没有存储的大量住房,既不可能用中央存储的方式让房地产商品流动而补余缺,也不可能占用和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只能用市场的生产周期来实现自我调节,并保持供略过于求形成的价格平稳。但政府的土地财政压力和土地供给的短缺以及中央政府土地计划供给的稀缺性,都导致市场无法用自我调节的方式来达到供略过于球的现状。这就给供给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在用政府行政和经济的多重手段进行限制供给增长的控制,无疑是火上浇油的一种调控。这样岂有房价平稳健康的可能。
试图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和粮、肉价格控制的方式调整房价是一种愚蠢,换个思路,从市场化的角度出发也许才能达到目的。
也许容忍高房价的增长会带来高层管理者们怕社会动乱的担忧,他们宁愿选择失去市场信心与经济增长的牺牲为代价,也要将房价打下去的政策路线。但如果是这样,不是还会再来了一次更严重的报复性价格上涨吗?为什么就不能用长远一些的办法,彻底的消除这种恶性循环的基础条件,让市场的机制发挥一次作用呢?让供求关系得到扭转和变化呢?
这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市场经济坚定信心的考验。如果仍坚信计划经济或政府的干预力量,那么这种报复性的重复将会不断的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