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闲不住的手却无法忍受这种价格的信号作用,当上涨在供求平衡的施工周期中尚未达到充分供给时,政府就大动干戈,出台各种严厉措施,恨不得一天之内一个政策出台就让价格跌下去。但市场却不是这样,价格的下跌要有个周期,这个周期与生产能力、加大供给相关的。当这个周期并未形成时,只会首先出现的是市场化的观望与期待,出现销售的下降。但开发商手中有足够的资金时,并不会在短暂的观望期中首先降价,只有在资金链要发生断裂危险时,才会放弃利润而先保证现金流的需求才会用降价的牺牲维持生存。
但消费者却无法保持沉默,被抑制的需求只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一定会选择时机去释放的。两会过后(一个周期未形成)民众没有看到价格在观望中下降,反而看到土地供给的稀缺和价格的上涨,他们再也不敢去冒这种观望的风险了。历史上每一次观望之后,观望者都不得不在政策的无效中支付更高的成本与教训,让他们在两会之后冲入了市场,再次形成了报复性的量价齐升的增长,又一次让处于了政策两难选择的境地。
每一次不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整都美其名曰要抚平经济增长的波动,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引发更大的波动。这正在于市场的价格信号会在调控中扭曲,无法发挥价格的真实信号作用,无法用价格信号调动投资与调节需求,而是依政策的风向左右摇摆。当政策信号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周期性规律时,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始终无法靠价格来调节,始终处于供不应求之中。
自2003年以来,这种多次的调控都是先抑制供给,当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时就抑制需求。在抑制需求中就减少了供给,供给减少了引起需求的恐慌,价格又再次的上涨。恶性循环发生了多次,也因此有了每次政策出台调控之后,总伴随着价格的上涨结果,此次也一样。
给市场点自由调节的时间,对市场的经济规律给一定起码的尊重,那么就必须适度的容忍房价在周期性供给尚未发挥作用之前的上涨。
鼓励和支持供给的增加时顺向调节的重点。一是,大量的增加商品房的供给,改变市场土地供给过度向保障性倾斜导致的土地严重稀缺的预期,让土地的价格上涨减缓对房价上涨的冲击。二是,大量增加公开市场中的商品住宅供给量,用数量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和预期,让消费者打消供不应求和价格持续上涨的恐惧心理。三是,政策明确社会住房保障的体系和范围,让穷人得到充分保障的同时,达到分离两类人群的效果。让应享受政府保障的人群不要挤入商品房市场,至少让他们能有可靠的预期,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