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按平均数计算的弊端极为明显。现在社会两极分化趋势已成共识(且不说是否合理),在北京收入最低的三分之一家庭可能不吃不喝30年也买不起上述房子,而收入最高的那三分之一家庭用5~6年的收入就可以买套房子(这个比值与发达国家“合理”的数值相等)。
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北上广深半数以上的高端物业由全国、全世界的富人购买,谁能统计他们的房价收入比呢?有三分之一的高薪阶层支撑,有全中国、全世界的“外援”,按平均数计算出来的房价收入比不能成为崩盘的必要条件。(当然,两极分化提醒政府调整收入分配并且加大保障房供给。)
而更重要的事实,却是最近二三级城市房地产普遍涨价,个别发达地区县城也达到了上万元的高价。谁在买?当我们为自己可怜的腰包哀叹时,身边的有钱人似乎越来越多,一个个都奔拥到了各种层次的开发楼盘面前。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显然是成立的。
再看第二个环节:产业表现。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已经不是新闻。房地产商在中国富豪排行榜里的比例长年稳居第一,说他们会因为资金链紧张而导致行业崩盘,几乎是笑话。200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3亿平方米、竣工面积7亿平方米,开发商库存减少了2.3亿平方米,降幅超过20%;全年开发总投资3.6万亿,融资及销售回款合计10.1万亿,也就是说开发商手里的现金增加了6.5万亿!金融危机曾让多数开发商措手不及,个别激进者的确到了崩溃的边缘,故有潘石屹的“百日巨变论”。但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挽救了开发商。如今,扛过危机的开发商已经吸取了教训、学精了,预期稍一偏空就会降低施工进度、延缓向建筑承包方支付款项,推迟开盘,停止参与“招拍挂”……也就说一手握紧现金,另一手控制可售商品房的供应。坐拥百亿现金的大地产商不下几十家,“主营”与“兼营”房地产的央企有94家,如果哪个民营开发商真的撑不住了,可以选择与大佬“项目合作”渡过难关,或干脆将项目卖给央企也胜于在市场上抛售。总之,开发商库存减少、现金大增,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加之“金主”环伺,指望“体弱”的开发商抛盘自救是不现实的。
第三个环节,也就是百姓的观望心理道是可能暂时导致房市“量价齐跌”。但历史是明镜。2008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间,的确出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但短暂的观望期之后,却迅速迎来了更高的房价!而如果真的观望成风,各项救市政策和言论必然又会纷至踏来——因为当前的政策走向非常清楚:是“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而并非不涨甚至是成交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