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暗中获大利
央企、地王成为热门词汇,年底地王频出,地价坐上了火箭。
年底拍地掀狂潮,截止12月19日的一周,龙湖、复地、保利、招商等在上海、北京、南京各大城市竞得土地,溢价率均超100%,最高逾400%。有开发商的感觉是,“今天来看,2007年的天价地其实是如此便宜”。
12月22号,底价高达165亿元的广州亚运城项目整体出让成功,由富力、雅居乐、碧桂园等民营地产三巨头组成的联合体以255亿元的总价竞得,战胜了保利、万科、中海组成的国企联合体,成为全国“新地王”,媒体称之为民企战胜国企。但总体而言,国企仍占优势,2009年,总价地王排名前四位的开发商分别是绿地(72.45亿元)、中海(70.06亿元)、北京大龙(50.5亿元)、远洋地产(48.3亿元),都是国资背景。
国企也好,民企也好,疯狂拍地的背后是对土地溢价的再次肯定。开发商在台面上推高地价,高地价的幕后推后到底则是地方政府。
今年11月12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发布《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增补本)》。新目录明确规定,商品住宅用地的宗地出让面积,小城市(镇)不超过7公顷(105亩),中等城市不超过14公顷(210亩),大城市不能超过20公顷(300亩)。到12月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规定,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这些抑制性政策,被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听成了冲锋的号角。
广州亚运城项目确连破两戒,既远远超过了土地面积的上限,也突破了付款下限。按照亚运城出让合同规定,亚运城总地价分三期付清,首期付总地价的40%,在12月25日前付清;第二期和第三期分别为总地价的30%,分别在2010年12月10日和2011年12月10日付清,三家民企将要在3天之内缴齐40%的土地出让金(约102亿元)。
当然,广州市可以用亚运城项目挂牌出让先于国家新政出台为理由,认为此次出让并不违规。但在新政出台后,如此大张旗鼓出售大块地,显示了地方政府的迫切心情。并非广州一家如此,其他地区也不遑多让。各地垄断土地的土地储备中心都已建成,用于推高地价的招商、勾地等举措纷纷出炉。
考虑到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收入占比高达53%,地方政府的行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理性经济人行为。但与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身份则差之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