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危机或升级:中国当更提高警惕
11月30日的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撰文“迪拜为何让我们恐慌?”指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速度,已远远超出了工业产值的复苏,提醒投资者,不要忽略估值。“迪拜世界”虽然可能是一种一次性事件,但这并不意味着严重恐慌是没有道理的。
路透(reuters)中文网专栏作家赵岩11月30日撰文指出,投资人风声鹤唳的表现,恐怕并非仅仅为迪拜忧虑,而是因为他们深知:债务及债务的滥用,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首当其冲的经济隐患,而迪拜背后负债累累的全球经济体系,随时有系统性风险一触即发的可能性。在90年代面临和当前的中国相似的困境,日本推出类似于中国4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期待经济获得新生。但遗憾的是,这些刺激计划没能产生多少预期的实效,除了刺激债务暴增。日本政府目前负债率高达170%,为发达国家之冠。中国作为持有1.2万亿美元资产,全球驰名的大债主,是否没有债务的滥用和债务的困扰?恐怕准确的答案是,中国也在面临类似的难题,只是具有非常独特的“中国特色”:内生性。当各国政府纷纷积累如山的债务,把明天押宝在负债之上时,一个问题就成为全球投资人心头的梦魇:负债累累的各国政府,一旦事出无奈纷纷模仿迪拜,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何种灾难?迪拜只是率先实践,但是它敲响了投资人心中高悬的警钟。
确实,面对已经爆发的“迪拜危机”的现实及其效应可能蔓延、甚至升级的可能性,虽然“迪拜危机”与中国经济没有太多的直接性,但本文作者陈真诚分析认为,中国政府更应该予以警惕,及时调整政策,出台措施,主动、逐步地挤出房地产等资产泡沫,尽可能化解危机。这是因为,对照迪拜的现实情况及其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做法,除大家都在谈及的中国和迪拜经济两者都严重依赖于房地产、都存在严重的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之外,或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在有些方面,为刺激经济增长,在放任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膨胀和房价上涨等方面,甚至是有过之而不及。在中国,不但多年来房价一直在上涨,存在房地产等资产泡沫,而且消费品物价在有效需求不够的情况下也一直在上涨,而政府对通货膨胀的重视不够。政府放任房价等资产价格泡沫、通货膨胀,必然造成大量普通老百姓的财富蒸发、资产价值实际缩水,等于是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对老百姓背上了“软内债”。这些“软内债”也是总得要还的,无处可逃,只看是在什么时候如何还法的问题。
除房地产等泡沫外:还需重视地方政府负债潮5万亿和海南情况等问题
上面所说到的,是本文作者陈真诚在此前文章中所谈到过的。不过,在此,除建设银行承认其个别海外机构在中东持有一定的风险敞口、花旗集团发布的报告指出在“迪拜世界”子公司Nakheel于2012年8月到期的一笔18.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名单中发现有工行的名字、国家开发银行涉足迪拜船坞世界的银团贷款外,还需要提醒两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个是,在中国,存在着地方政府大量负债的问题。在2010年,如何化解地方财政巨额债务风险?就是摆在决策层面前的一道难题,使得政府在决定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所要面临的诸多挑战。
据媒体报道,中国今年大规模增加的信贷投放中,大部分被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吸收而转变成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债。央行统计数据显示,在今年前8个月新增的8万多亿信贷中,有近5万亿贷给了地方政府的各类融资平台,负债规模急剧扩大,超过了新增信贷总额的60%。其中,仅4个直辖市,通过该方式的融资,就近1万亿元。仅这5万亿的新增债务规模,就超过了地方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的总额。这就是说,地方财政的负债率,已经远远超过了100%。而且,还要看到的是8个月的情况,从全年来看,肯定还将增加。
进一步地,在中央政府的4万亿财政投资计划中,需要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资金机投入来配套。据发改委的估算,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的配套任务高达1.3万亿元左右。远远超出地方财政的配套能力。迄今,由于地方财政的配套能力有限,大量的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并没有到位。如果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推进4万亿投资工程,确保4万亿投资计划的实施,就必然要求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去完成资金配套。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得再通过地方政府的各类融资平台去贷款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负债规模进一步扩大。
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各种目的,在扩大融资量的同时,尽可能延长融资偿还的期限,把还贷负担转给了后几届政府。
有人指出,地方政府贷款建设的项目,大都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地方政府无法用项目本身产生的效益来归还银行贷款,要用当地本级政府未来的财政收入来归还。当融资总量一旦超过未来的财政偿还能力时,就会形成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