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后重出:抑制投机性购房
如果政府不希望看到,房价在未来某一天快速大幅下降,带来太大冲击,甚至带来可能的经济危机,那么,现在采取措施调控房价,可能还来得及。只是,留下的时间可能不多了,留下的操作空间不大了。这也可以说,现在到了该考虑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事情的时候了,该考虑资产泡沫可能随时破灭的事情的时候了。关于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等问题,关于通货膨胀等问题,不能不引起警惕了。
值得乐观期待的是,最近,一个重要信号出来了。28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在“迪拜危机”刚刚爆发后、国内因“迪拜危机”而引发的对房地产等资产泡沫高度关注的舆论正风起云涌之际,这个久违了的“抑制投机性购房”,再次闪量地走向“前台”,多少应验了此前的预期,众多舆论的预期,不知是与爆发“迪拜危机”的时间巧合还是“迪拜危机”警示的结果。
不久前,《时代》周刊报道指出,目前已经有担忧——大城市的房价上涨已超出普通人的购买能力,而这不仅会引起社会不满,更会抑制消费。不少分析人士都估计,中国政府将在未来几个月给房价降温。因为他们意识到,中国将经济刺激计划的水龙头打开得越久,房地产的美好时光变成负面结局的危险性就越大。中国政府可能很快会扭转一年前为刺激房地产市场而出台的一些措施。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7、8、9三日召开。虽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框架将不会改变,但是资产价格,特别是房地产价格面临上涨风险,或纳入决策层关注和调控的视野。
11月30日,澳新银行(ANZ)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撰写的文章“警惕非理性繁荣的资产膨胀”指出,中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中是否存在着可能催生资产泡沫的条件呢?答案是肯定的。过剩的流动性和较长的时间周期(目前预期为两年)将很可能将目前的资产价格推向一个“灾难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必须对目前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及“窗口指导”等工具,使目前的货币政策转向“中性”。这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货币供应增速必须与名义GDP的增速相匹配,而目前两者之间差距达20个百分点。不幸的是,很多历史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单独的货币政策并不足以对遏制资产泡沫的作用。对于中国目前的体制和国情来说,“宏观审慎”措施可能更加有效的防止资产泡沫。而“宏观审慎”措施也要求更多的经济调控机构(包括监管、税收,和土地政策的制定者)应该参与其中,而不能把责任全部放在央行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