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楼市动态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谁让楼市癫狂

海西房产网 发布时间:2009.11.10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引子

  从年初的低谷到年中重返高峰,2009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十年房改以来最疯狂的一年。这直接改变了大多数人的资产状态,金融危机的经济大势以及新的调控指向,重组了资金、供求、政策等因素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结构。

  在本刊提供的这个专题中,将看到资金链、政策、供给、通胀预期、地王、热钱等因素在当下房地产市场中的真实表现。只有从房地产业发展的真实规律出发,抓住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并跟踪其变化,才不至于陷入十年来房地产领域舆论领域累积的涨跌、泡沫等滥言误区之中。

  楼市狂奔一年后

  10月份成交量的放大,与其说是“抢房”,不如说是“抢贷”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智鹏 | 上海报道

  10月份楼市的突然火爆,让龙辉觉得很没面子。不久前,这个在上海拥有5家房产中介门店的小老板,才向本刊记者表达过成交惨淡让中介行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忧虑。

  预测落空的还大有人在。在美联物业市场研究组的统计报告中,也出现了这样的字眼---“上海楼市成交猛然回升”。

  2009年10月12日到18日,上海共成交5996套商品住宅,环比前一周上升了56.8%。之后一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又上涨了51.44%,达51.37万平方米,逼近2009年6月楼市最高点,创下了17周以来的最高水平。

  成交量猛然回升已成全国大势。

  10月12日到18日,在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30个城市中,28个城市的楼市成交面积环比上升,其中,北京成交面积环比上涨44.47%,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7.39%。

  广州一手房签约量较前一周上涨167.8%;深圳一手房和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分别上涨43.5%和276.9%;二线城市涨幅更大,重庆、天津、成都的成交量分别环比增长252.32%、185.12%和102.39%。

  放大的成交量,终于给已经被称为“银九铁石”的“金九银十”挽回了一些面子。导致成交量放大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救命仙丹还是兴奋剂,还真不好说。”龙辉认为。

  第一个因素,是上海新推房源的大量增加。例如,10月12日到18日,上海有25个商品住宅楼盘推新房源,新增供应量达41.15万平方米,比近20周以来的平均水平高34.65%。

  另一个因素,则是上海楼市中如今充满着来自银行、中介等多个途径的“小道消息”:从2008年开始试行的部分优惠政策,在年底到期后将不再延续。

  所以,10月份成交量的放大,与其说是“抢房”,不如说是“抢贷”---中国房地产经理联盟秘书长陈云峰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抢搭政策优惠“末班车”

  “我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催,催客户,催银行,因为剩下没几天了。”龙辉说,业内盛传的“小道消息”中,从2010年开始,“二套房贷利率一律上调10%,首套房贷7折利率年底取消”已经没多少悬念,而上海“十四条”中涉及的税费减免政策也将于年底到期,但政府却一直没有表态会否延续,这也让龙辉隐隐觉得不妙,“现在二手房东是恐慌性抛盘,买主是恐慌性购买。”

  以在上海购买一套总价100万元、80平方米,购买满3~4年的普通住宅为例,如果现行的优惠政策取消,单卖方所缴的税费,将比现在多出近6万元。如果再算上银行利率优惠取消,100万房贷,贷30年的话,月供也要增加500多元。

  这些优惠主要来自两项政策,一是2008年12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政策明确了“对已贷款购买一套住房,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再申请贷款购买第二套用于改善居住条件的普通自住房的居民,可比照首次贷款政策”;以及免征营业税时,普通住房免征时限由5年降为2年,不足2年转让的,按差额征收。非普通住房差额征收的时限由5年降为2年。

  随后上海公布的“十四条”,又规定“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个人不负担营业税”;“个人转让自用2年以上、并且是家庭唯一生活用房取得的所得,个人不负担个人所得税”;“购买自住普通住房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调整至20%”等优惠措施。

  这些优惠政策,都将在2009年12月31日到期。“银行方面的二手房贷款申请批复周期,都大大延长了,稍微拖一拖,就可能拖到明年,所以中介和客户都在拼命地赶时间。”龙辉说,在他接触到的客户中,几乎超过90%是冲着优惠“末班车”来的。

  “开发商和投资者都在担心,政策红利还能持续多久。”上海东方物产集团总裁王耀华告诉《望东方周刊》,这样的情况,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上演。

  “面粉”依然脱销

  但陈云峰觉得,即使现在政策风险已经出现,但中国楼市整体上行的趋势却没有改变。最重要的一点是,虽然有些企业出于规避政策风险和年底回笼资金的考虑,已经加大了推出新盘的力度,但整体供不应求的局面依然如故。

  首先是土地供应量不足。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北京通过招拍挂方式完成住宅用地供应469公顷,仅完成全年1100公顷的供地计划的43%;上海仅完成全年供应计划的60%,为523公顷;而广州、深圳的住宅用地供应还不到200公顷,只完成全年计划的35%和23%。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214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1%;完成土地开发面积167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

  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5050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比1~8月提高3%,但比去年同期回落8.8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7582亿元,虽然同比增长13.4%,比1~8月提高2.5%,但也比去年同期回落15.3%。

  “2008年是没钱开发,2009年开发商不缺钱,但却没有地。”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说,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正使一线城市普遍面临无地可供的状态。

  土地稀缺导致的一个极端情况,就是“地王”层出不穷。而“地王”不断出现,又等于在不断抬高“面粉”的价格。美联物业上海区副总经理丁伟告诉《望东方周刊》,在地块的价值产业链中,地王的价格很快会成为重要参照,“人们只会说,半年前这里的地价水平是多少,而没有多少人在意,那是‘地王’的价格,当时比周边的均价高出了多少。”

  实际上,“地王”产生后,所在区域的均价会迅速上涨,来填补“地王”和当时均价的“价值洼地”。

  2009年7月23日,金地集团(16.16,0.16,1.00%)以每平方米14495元的楼板价拿下上海赵巷地王。同属赵巷板块的嘉城,2009年初的售价不到每平方米8000元,但在地王出现后,8月新一期楼盘的价格就达到每平方米13000元。

  和赵巷板块情况类似的上海宝山罗店板块,年初成交均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上下,也在地王的刺激下,迅速涨到了每平方米14000元。

  “地王”的出现,“让郊区很多楼盘价格翻了一番,这些楼盘,要么和地王是同一个区域,要么就是地理环境类似。”丁伟说,而这样的价格,在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新的“基准价”。

  “面粉”价格的不断攀升,自然会分摊到“面包”上。所以,地王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房价最大的支撑。

  就算是开发商群体,也感受到了“地王”的压力。“现在出现地王的区域甚至是城市,我们都不打算投资了。”上海东方物产集团总裁王耀华说,“现在拿‘地王’的要么是央企,要么是上市公司,央企玩的是国家的钱,上市公司玩的是资本游戏,一般的企业,玩不起。”

  王耀华说,地王和地价间已经形成了相互推高的循环,“其实你去看看二三线城市,没有地王的地方,房价就比较平稳。”

  2007年在社会资金紧缩的情况下,缩量必然导致房价下跌,但目前的缩量,充其量却只能降低房价上涨的速度,而不会改变房价上涨的趋势。招商证券分析师贾祖国和孟群在一份行业报告中分析,一直到2010年6月之前,各大城市的可售新房都将处于偏紧状态。在这个期间,地王还将继续涌现。

  开发商“不差钱”

  另一个支撑房价坚挺的重要因素,是资金的充裕。2008年的楼市危机,其实是由流动性和二套房政策的双紧缩引起的,2009年以来楼市回暖,则是货币政策和购房优惠政策双放松的结果。

  也就是说,2007年导致楼市危机的主要因素已经不存在了,相反,现在房地产企业“不差钱”。

  从资本市场上看,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表现抢眼。

  10月12日之后的一周,7家地产上市公司发布第三季度业绩预告,其中,有5家预增并且增幅巨大,其中,大龙地产、阳光城、华业地产、中天城投、招商地产、阳光股的净利润分别预增7000%以上、750%、450%~480%、300%~350%、145%~155%和130%~140%。

  公开资料显示,同一周,北京、上海和深圳的销售额也分别增长了30.4%、56.2%和45.8%,三个城市的去库存化周期分别只有7.48、2.18和6.96个月。二线城市中,销量也大幅增加,增幅最高的城市是昆明、重庆和温州,增幅达276%、252%和208%。

  截至10月20日,51家发布三季报预告的企业中,18家预增,38家实现盈利。在前三季度预期净利润增幅排名中,3家房地产企业进入前十,分别是万方地产(15.81,0.83,5.54%)预增24606.43%、ST中润预增10177.88%、大龙地产预增7000%。

  而公开资料显示,随着6月份A股IPO大门重启,截至10月末,已经有30多家房地产企业筹划在A股和H股上市,募集资金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在此期间,企业想获得更好的IPO效果,拿到一个‘地王’就是最好的宣传。”新加坡红木集团总经理张永河说。

  银行方面,万科、金地、绿地等10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陆续从银行获得了2600多亿元的授信。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近3.4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国内贷款7384亿元,增长46%。

   

今日热点

楼盘动态

购房专题

更多>>
热门楼盘:更多>>
热点推荐
购房工具

楼市画报

楼盘广告

更多>>
福州楼盘签约:销售排行>>
>>相关新闻 更多>>
关于我们 | 公司招聘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h0591.com © 2007 海西房产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59661号
客服电话:0591-83711427 客服QQ:18512029 378670880 46684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