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地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许多老“地王”至今空置。这些空置“地王”意味着,大量土地因为人为因素尚未转化成对住宅建设市场的有效供应。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8月底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全市总共有1077公顷住宅用地处于“批而未用”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在开发商手中,涉及70多个房地产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开发商拿地后不开工,可能跟企业的经营状况有关,也不排除他们有“囤地”的目的。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40家知名地产商自2003年以来在土地公开市场上获取的270幅地块,除去在售和售完的土地,有57%的土地没有入市。其中,27%的土地还处于待开发状态,30%依然处于规划在建。
如今,老的闲置土地尚未完全开发利用,新的高价地又在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针对这一怪象,有关部门日前已经发布“禁令”:在确保拉动内需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情况下,要加强土地的批后监管,防止趁机搭车圈地造成住宅市场供应紧张和“地荒”现象。
今年以来,大型上市公司在融资圈地中优势凸显,这也刺激了那些未上市的房企加快上市进程。业内预计,四季度房企海外融资或达近千亿元人民币,远超2007年的历年最高水平。
据统计,近20家房企有未来在A股或H股上市的计划。融资再圈地,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优势凸显。大型上市房企的扩张行为刺激了地产同行们,房企上市正在形成一股汹涌奔腾的潮流。
一直以来,房地产业都属于资金十分“饥渴”的行业,对融资有很高期待。中原地产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地产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65.7%,一般地产企业负债超过50%。
进入8月份,国内商品房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环比上升10%和15%。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膨胀。上市、融资圈钱、拿地、扩大规模,这条路线现在成了不少房企梦寐以求的成长模式。
今年5月份以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方“地王”再现,成交总价和单价都纷纷创下历史新高,这也进一步加剧房价的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