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福州市国土资源局网站公布土地信息,将于8月25日公开出让宗地2009-28号(台江区原富成味精厂地块),该地块用途确定为建设纯商业的高标准的Shopping Mall,并要求整体经营运作,不得分割销售、经营。若有开发企业接手,该项目将成为继宝龙城市广场、万象城之后,福州西二环区域又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
近年来,福州的商业地产可谓是遍地开花,无论是标榜“海西第一街”的君临·盛世茶亭,或是致力于打造福州地标的世茂天城,还是志在重塑八一七老街中心价值的群升国际,以及7月30日刚刚动工的福州万达广场,都是以高起点、大规模亮相市场。但是,在这些地产项目热火朝天开工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到不少已经投入运营的商业项目陷入艰难的生存状态。
福州商业地产扎堆而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州商业地产项目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这一庞大数据无疑将考验着福州这个仅有200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的消费能力。
商业过于集中 “旺”铺难旺
一直以来,说起福州商业繁荣的代表,人们第一反应是东街口商圈和台江商圈,由于在两大商圈之间存在明显的定位差异,进行了错位经营,因此,数十年来,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补的格局,各占一方。
但随着福州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商业地产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先是正大广场的改造,到宝龙城市广场、万象城的开发,再到冠亚广场的建设,以及后来的横街、茶亭街的旧城改造。在福州鼓楼和台江两大行政区交汇处里,商业项目无疑最集中。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半径不足3公里的区域范围内,可供经营的商业面积已经永远超过百万平方米,商业地产开发的集中程度可见一斑。
这种过度集中的商业地产开发、重复的商业业态、差强人意的商业管理,导致一些商业项目陷入艰难的生存状态。福州正大广场和冠亚广场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2006年7月,福州正大广场因招商经营决策严重失误,不但没有引进新的商家,反而使大批进驻的商家退出,商场一片冷清的景象。即便后来开发商将商场产权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管理,也引进大型知名百货,但人气还是尚缺。再如,2008年4月,冠亚广场的近百商户集体歇业,同年11月,开发商通过降低商铺租金、成立业主大会等补救措施,也难以维持商业的活力,入驻商家数量在短期回升之后再度流失。如今还能见到关闭的店面和冷清的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