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数据合计约7.37万亿元,远远超出年初设定的“全年5万亿元以上”的目标。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经济基本面出现了 “宏观与微观相背离”的情况,转暖的宏观统计数字和微观企业经营情况不相吻合。此前,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说法不绝于耳。而专家学者普遍认同的数字是“超万亿”。
最为量化的测算:
超万亿流入楼市、股市
上周,在央行公布6月份信贷规模激增的第二天,《人民日报》以近半个版的篇幅刊登题为《天量信贷怎么看》的文章,明确指出,上半年7.37万亿元的贷款主要流向铁路、公路、机场等政府项目,给中小企业的贷款仍不多,并且“不排除一部分信贷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
上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曾表示,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贷资金即超过万亿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这是迄今为止,机构对信贷资金入市做出的最为量化的测算,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没有实打实的证据,学术界对该数字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实际上就在6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表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信贷快速增长,其中确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股市和楼市,而这也是造成目前股市和楼市暂时回暖的原因之一。
“地王”带来的困惑:
不投股市、楼市投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业研究室主任曾刚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在当前整体经济走向复苏的进程中,企业依然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缺乏向生产经营领域投入资金的动力。与此同时,银行的信贷政策异常宽松,拿到信贷资金的企业既然不愿意投资于实体经济,自然就会转而投资并推高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市场,这已经为国外的经验所证明。
事实上,国有企业确实正手握重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近期北京连续出现的两个“地王”,均为央企下属公司,一个是中化集团,一个是中国电子集团。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表示,背后的道理就是“钱太多”。他认为,因为产能过剩,中化集团掌握的巨额资金不可能再去建设化工厂,而中国电子集团也不可能再去建设电子厂,因为沿海的电子厂还在关闭中。这样,钱只能往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