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计算民众的实际购买力?
有人喜欢用平均工资计算这一点,以人均收入衡量房价是否合理。比如,多次强调自己年年被评委优秀共产党员的任志强(任志强博客,任志强新闻,任志强说吧)先生,年薪700万元已拿了十余年(其自己透露的),千万的别墅对他而言,也是非常便宜的。因此,任志强每天都在强调中国房价不高,可惜全国并非人人都是任志强那样的富有。
其实,用平均工资衡量房价是否合理的做法,在西方发达国家是可行的,但在中国,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非常特殊的国情——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起来。这意味着,房价支出占一个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中国要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为,中国民众的收入,必须留出相当一部分用于弥补公共产品质和量上的缺口。比如,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或者预防性储蓄,耗费了国民绝大部分收入。这制约了民众的购买力,当然也大大影响到了民众的购房能力。
然后,我们可以对照一下公开的数据。4月21日,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表明,中国目前的房价已逼近4000元一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不吃不喝,一年的年薪也仅可以购买4平方米的商品房,市场购买能力已经透支到了极限。如果剔除吃喝穿和弥补公共产品缺口的支出,一个家庭一年的年薪可能买不到1平方米的商品房。而国际上,通常认为,房价与一个家庭的收入比在2倍到5倍之间是比较合理的,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报告,一个家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不吃不喝也需要25年,如果出去日常支出及教育、医疗等支出,买这样一套商品房,恐怕得需要100多年,许多人熬到临死都买不起房!
如果从平均水平来看购买力还不够直观、不够确切的话,那么,另一个指标或许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那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而我国目前已经达到0.48的高位。这意味着,能够买房者,绝大部分属于高收入者,而高收入者大都早已买房,有的买了多套房,这个人群对住房的购买力已经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可以关注一下,你周围的富人有几个没有买房,又有多少是拥有多套住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