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条”出台 中国楼市趋势向好
促进我国地产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首先要有稳定的、延续性的政策来支撑
自1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十三条”)以来,尚在风雨中飘摇的地产市场再度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在“十三条”利好政策的刺激下,地产业能否很快回暖?社会各界对未来地产业持怎样的态度?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士。
政府救市是利好消息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十三条”对地产业当然是个利好消息,它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政府救市的信心与决心。
在袁钢明看来,在地产业面临危机的时候,政府必采取多种措施,譬如一些地产商手中积压的一般性住宅,政府可出手收购部分房产,作为保险性住房或廉租房,供给城市低收入人群;另外,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土地价格、减免税费等办法减少地产运营成本,最终降低商品房价格,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袁钢明指出,消费者永远看涨不看落,地产市场越是低迷,消费者越是观望,近一段时间来地产一直处于交易低谷,一些消费热点城市地产也处在有价无市状态。其实,中国地产市场远未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许多人仍期待改善居住环境,但有些居民无力消费。
建设部住房保障司司长侯淅民认为,“十三条”政策出台,特别是保障性住房政策,从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问题,具体的建设方案和启动资金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以后国家还会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至于整个地产市场何时能否全面回暖,现在还无法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