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京楼市“回暖”以外,深圳11月份前三周环比成交量都出现了上升,上海11月份成交商品住宅70.85万平方米,环比上升41.98%。
除了交易量上升外,交易套型面积下降也是支持进一步对楼市救市的机构观点主要支撑。11月份,北京期房签约平均户型面积为96平方米,比上月95平方米增加了1平方米,但是同比去年下降了近20平方米;现房签约平均户型为129平方米,比上月143平方米直接下降了14平方米。
另一个特征是,北京现房日签约套数只有56套,而期房则达到416套。小户型、低价格的期房销售量增加,说明了自主性、首次购房性需求被释放出来。
分析以上数据,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出,第一轮房地产刺激政策主要支持自主性刚性需求,目前看来政策制定没有错,其政策效果会陆续显现出来。
12月1日,中房协副会长、秘书长朱中一在“地交会”上透露,中房协又给国家发改委递交了一份政策建议,建议发改委将各地出台的“救市”政策中有效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整合,上升为国家政策出台。
北京、沈阳、南京等城市被列为表扬名单,这些城市“成功经验”就是当地开发商配合政策出台的“救市”政策,对在售楼盘进行大幅度打折、降价。
以北京为例,11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房地产刺激政策,对税费进行了减免,还将公积金贷款上限调整到80万元,调整了普通住宅标准。同时,北京的开发商在11月开始了甩盘潮,多个楼盘进行了8折优惠,开盘销售都比较好。
但是,与中房协等部门和专家的意见不同,多位学者对“复苏”表示质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11月份各地的房屋交易量反弹,主要原因是10月份很多购房者等待税费优惠等新政实施,很多交易合同拖到11月才签的缘故。另外,北京的数据表明,11月销售房屋中保障性住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占比超过了一半,也说明了商品房市场冷淡。最后,11月份楼市反弹是开发商大幅度降价的缘故,这种降价和热销能否持续,可以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