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温家宝总理3月18日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所言:“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要求,实施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根据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变化,7月底党中央将“一保一控”作为下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11月初国务院提出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教授接受记者采访,从专家角度解读货币政策调整的背景、目的和内容。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记者:上半年大家都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现在看来有点过于乐观。您能不能分析次贷危机是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
丁志杰: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的途径很多,不利影响已经显现。众所周知的两条途径是,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外需下降,出口放缓;悲观情绪的传染影响信心,进而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这些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是,还有两条同样值得关注的途径:第一,资本流入可能放缓甚至逆转的风险,对国内投资产生冲击。上半年热钱是经济热点问题,很多证据表明非正常的资本流入很大。从国内市场情况来看,流入股市和房市的并不多,我认为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实体经济中去了。这样,资本流向发生变化对国内投资必然产生不小的影响。还有,资本流动监测不能只关注外资,国内资本外流也会带来类似的影响。第二,初级产品大起大落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产业链绷得太紧。今年世界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先飙升后骤降,使有关行业和企业经营决策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经济全局的大问题。试想,石油价格从7月份每桶冲高147美元回落到现在50多美元,让俄罗斯这样一个石油出口大国都饱受动荡之苦,企业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
在十一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成功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但也不得不承受通货紧缩的代价。如今,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化之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大大增强,只要措施及时果断到位,就能够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甚至在危机中寻找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