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房”危机是次级债危机爆发的直接结果,经历的是金融衍生品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过程。单纯的房价下跌,并不能撼动美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实际上,美国从1818年至今,其房价一直是在上涨周期与下跌周期的交替中运行和发展的,美国楼市也曾经经历过如同现在一样的跌势(甚至比现在的跌幅更深),但引发的后果却没有今天这般严重,其区别主要在于金融衍生品的杠杆作用,当金融衍生品高度发达之时,风险与利润都在被放大,甚至放大到可怕的地步。美国业内人士理查德·比特纳所著的《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债危机真相》一书,就为我们揭露了次债危机背后的重重黑幕。通过这类书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金融衍生品爆炸给现代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显然,美国救“两房”的目的,并不在楼市,单纯的楼市不值得美国政府去救,因为楼市的下跌周期走完,就会经历一个上涨周期,市场经济的这种自动修复功能比政府的有形之手更有效,而且,副作用更小。美国政府救“两房”,其实质在于阻止次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在于金融而非挽救楼市。
美国救“两房”给国内呼吁政府救楼市的开发商和被开发商收买的腐败官员、学者,及已经开始行动的部分地方政府带来了莫大的鼓舞,他们刻意掩盖美国救市的真相,而强调政府救楼市的重要性及紧迫性。问题是,中国并没有爆发次债危机,也不可能爆发次级债危机,因为中国房贷领域的金融衍生品仍然处于萌芽阶段,
发生次级债危机的基础根本就不存在。另外,央行200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3月底,全国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9.4万亿元,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5.01万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8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6%左右;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为3.13万亿元,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1%左右。两者合计,也仅占整个国内银行体系贷款总额的17%,即使房价下跌60%以上,也远不至于威胁到我国的金融安全。事实上,香港的房价从1997年的高位调整下跌到最低点,跌幅高达70%,但在这个时期,香港房贷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5%。既得利益者为了蛊惑政府救市,刻意夸大了房价下跌对金融业产生的影响。更何况,在这轮长达十年的上涨周期中,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已经赚钱了巨额利润。他们的抗风险能力远远超出民众的想象力。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亏损有盈利的时候,国家权力绝不能为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牺牲全局。